民   艺   馆

  8月8日,从赤峰市区赶到翁牛特旗乌丹镇时已近中午,我们走访了当地一位热爱民族工艺收藏的木匠,参观了他的手艺收藏。

  木匠名叫鲍凤军,蒙古名为乌日图,1969年出生于赤峰市翁旗白音套海苏木王家湾的一个牧民家庭。鲍凤军对木工手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幼年时就经常独自一人摆弄木工工具,制作一些小物件。据鲍凤军讲,他小时候看到母亲刺绣时,他就想着要把那些活灵活现的图案雕刻到木头上、骨头上、皮子上。1986年初中毕业后,他拜当地木匠为师,学习木工活儿。起初,鲍凤军学手艺纯属兴趣爱好,并没有想着用来谋生计,他的手艺主要是帮邻居们做些生活用品。给牛犊戒奶用的夹子、为牛马放血治病用的木针……这些牧民们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品都用得上自己的手艺,日子久了,鲍凤军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一个偶然的机会,鲍凤军开始了自己的手艺营生,“1991年,我做了一件根雕,竟然有人出了100元,人家给多少我就说可以,因为确实没有想过还能赚钱。”谈起学艺经历,鲍凤军形容就像唐僧取经一样虔诚,为了更好地学习手艺,他跑遍了西乌旗、东乌旗、克什克腾旗、科尔沁等传统手艺较为集中的地区,边打工边学习。学手艺回来,鲍凤军开始从事传统桌椅、橱柜制作。因为有了一定美术底子,马鞍子、勒勒车、蒙古包、各种皮制品、骨雕等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就更顺手了。2012年5月,鲍凤军正式挂牌开起了自己的“蒙古族传统木艺”门店作坊。



  走进鲍凤军的门店,我们看到成堆的木块板材、木工机床及刨、锯、钻等木工工具。上了二楼,豁然开朗,包括衣、食、住、行、用、艺在内的蒙古族生活器用铺陈得满满当当,据说有400多件套藏品,展示了很多代表性的蒙古族民间手艺。在全部藏品中,衣饰类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蒙古袍、蒙古靴、皮帽、草帽、牛皮腰带、刺绣马鞍、刺绣桌垫、绣片等;饮食类有马奶桶、牛角杯、陶罐、瓷瓶、木制舀子等;宅居类有蒙古包、立柜、木条凳、桌椅、木枕、织毯等;与游牧出行密切相关的马鞍具最为丰富,有马鞍、马鞭、马镫等成套用具,还有勒勒车、车轱辘等;生活器用类也相当丰富,有骨雕梳篦、算盘、石臼、背篓、刀具、土枪、鼻烟壶等;游艺类有马头琴、牛皮鼓,还有木雕人物画像、动物等。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对马具有着特殊的情感,鲍凤军的马具收藏也最为精彩,也很有说道。马鞍大小、形制、纹饰及配饰各有特色,马鞭有双龙头马鞭、木把马鞭、皮把马鞭、赶车鞭、骆驼鞭子等,绳类有八宝稍绳、缰绳、纲绳等,嚼挂有五花嚼挂、扎花嚼挂、双股嚼挂等,此外还有肚带、马拌、马镫、穗头、马龙头、头花等。其中,很多马具藏品自成系列,颇具收藏、研究价值,比如他收藏的元、契丹、清3个时期的马镫,制作工艺精巧、纹样装饰考究,都颇有讲究头儿。




  蒙古包是蒙古人游牧生活最为首要的必备物件。鲍凤军不单收藏了一个传统工艺制作的完好的蒙古包,还遵循传统做法配置了帐内的主要生活器用。普通的蒙古包四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菱形网眼内壁,蒙古语称“哈那”,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通常来说,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着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蒙古族历来以西北为尊,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烛、佛灯、供品、香炉及祭品,有时也在里面或上面放经书或召福的香斗、箭等。佛龛平时不开,佛爷也不取出来,供奉佛爷或正月的时候,要将佛爷请出来,在怀前举灯敬香,供奉食品。



  说起自己的收藏,鲍凤军感慨“这些民族的东西是爷爷奶奶那辈用的,到爸爸妈妈这辈基本上就不用了,到我的下辈人那儿可能就失传了,所以我要把它们保留在这里,让孩子们看到,让喜爱民族文化的人看到实实在在的老物件。”鲍凤军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木匠,更是民艺收藏的有心人,怀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自觉。联想到正在编纂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在民间工艺作品的选取上也要关注个人收藏,传世性是民间工艺的一大特点,大量民间工艺作品在民间,做好相关编录工作对民艺研究是一种参照。民间工艺的根在民间,民间工艺振兴的希望也在民间。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