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安代舞于2007年5月31日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间重要的群体性传统舞蹈艺术之一,由演唱与舞蹈部分组合而成。
据《蒙古族大辞典》中相关资料考证,安代舞应是缘于古代蒙古部落祭祀舞蹈,庆祝战争胜利时亦跳之。《多桑·蒙古史》载:成吉思汗的祖先忽图刺汗“进击篾儿乞部时,在道中曾祷于树下。设若胜敌,将以美布饰此树上。后果胜敌,以布饰树,率其士卒,绕树而舞。”其动作以踏足为主,粗犷有力,欢腾热烈,充满胜利的喜悦。古代蒙古部落许多祭祀性集体舞蹈,一般都是在部落首领统率下,围绕着高大的神树而舞。据考证,这种习俗与萨满的神树崇拜有关。
传统的安代舞按其内容可分为“阿达安代”(治疗魔鬼和妇女相思病)、“乌茹嘎安代”(治疗婚后不孕症)、“包勒格道勒呼安代”(求雨)等。其形式可分为“大安代”(在野外举行)、“小安代”(在室内举行)等。古代,人们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平整土地后,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覆盖踏实,所以地上的弹性较好。场中央架起一座车轴,轴顶盖红布。
传统安代舞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其的基本步伐,在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蹈与说唱有机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安代演唱有一定的程序,古老的、中期的和近代的演唱内容基本相同。但传统的安代由萨满主持仪式,歌手和擅长安代演唱的男人舞蹈,病人跟随,众人围观,在高潮时呼喊助威,并逐渐由伴唱发展到顿足伴舞,后来,参加安代的人多了,唱调和曲调也丰富起来,出现对歌、争场的活泼气氛时,舞者的动作越来越激烈,参与者越来越多,载歌载舞的成分不断增加,几乎成为娱乐舞蹈。传统安代的法器是歌手的领舞铃鞭,演唱时无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后来参加者效仿灵鞭的舞动,甩起了手帕、腰带、袍襟以至绸巾,在从传统到近代的演进过程中,揉进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作和韵律,增加“向前冲跑”“凌空踢腿跳”“双臂抡绸”等动作。这些动作以“踏足”“顿足”“甩巾”及自然圆圈队形为特点,仍具有蒙古族古老的绕树而舞的习俗,粗犷豪放,又不失抒情、优美。形成“甩巾轻搭肩,起步必踏足,头身随手摆,舞姿爽且美”的风格特点。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明显地体现了舞蹈者对大地依恋的情感。过去,一般是人们感到“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蹈之”才足以抒发内心的欢乐时才跳安代舞。安代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蹈步伐简单易学,唱调随跳随编,朴实、红火、富有感染力。男女老少均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舞圈内热烈欢腾的歌声,节奏强烈的踏地舞步,翻飞飘荡的彩巾,使跳舞者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参加的人有时多达成百上千人。几百年来,在前郭尔罗斯的查干花、前郭镇、乌兰敖都、乌兰图嘎、东三家子、长山等蒙古族聚居区,民间广泛流传着这项群众性的舞蹈。“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思潮冲击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安代逐渐从宗教迷信中解脱出来,内容进一步发展,形式更加完善。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挖掘、整理和创编,安代舞从一种萨满活动演变成广场艺术活动,成为健康向上的民族艺术奇葩。多年来,前郭县在举办那达慕、县庆等大型文体活动时,通常都以民族学校的学生为主进行团体表演,主要作品有《庆丰收》《火红的安代》等,在县蒙古族中学、蒙古族幼儿园、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和一些蒙古族村屯,都有一批熟练掌握安代舞技能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其中,于华被确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伟被确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教育等部门及各民族乡镇也将安代舞表演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积极鼓励和培育安代舞表演艺术,为安代舞提供传承、创编、表演的机会和阵地。目前,全县有4所学校开设了安代舞教学课程,学习安代舞的学生人数已达2000余人。还累计投入180多万元,用于购买安代舞服装、蒙古靴、绸巾、哈达等演出用具。同时,各文艺团体也不断加强安代舞的艺术创作和演出,成为弘扬这些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力军。广大群众也日益了解和喜爱安代舞,使其成为大众的健身项目,例如,前县老年体协组织的蒙古族老人安代舞队,就经常活跃在街道社区。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于华,女,蒙古族,1965年出生于前郭县查干花镇,现就职于前郭县蒙古族幼儿园。一直以来,于华怀着对民族舞蹈事业的热爱之情和执着的创新精神,研究和探索着蒙古族民间舞蹈“安代舞”,多次到查干花、乌兰敖都走访民间老艺人拜师学艺,跟前郭县歌舞团的包淑华老师学习蒙古族舞蹈,舞蹈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舞蹈的学生。于华的学生遍布学校和社区,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4岁。于华创编的舞蹈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级的各种比赛。其中《草原骑韵》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快乐的博克》在“吉林省蒙古族中小学文艺汇演”中被评为特等奖。《火红的安代》《快乐的牧羊娃》《翔》等十几个舞蹈多次荣获省市县奖项。1994年以安代舞的基本动作为主,创编了一套幼儿课间操。1996年在县庆四十周年和“查干湖旅游节系列活动”中都编演了300人的安代舞。2006年在县庆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中又创编了千人安代舞。2008年为迎接奥运火炬,编演了700人安代舞。2009年为前郭县老年体协舞蹈队编排的安代舞在中央电视台“乡村大舞台”栏目中播放。2012年为迎接“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在前郭县召开,再次编排了千人安代舞。2016年为前郭县哈萨尔社区舞蹈队编排的安代舞参加了“中国广场舞·民间争霸赛”荣获松原赛区一等奖,2017年编排的安代舞《吉祥安代》参加了前郭县蒙古族群众2018年春节晚会。2019年再次编排了新颖独特的安代舞课间操,现已应用于蒙古族幼儿园,使得该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如今,安代舞如同火红的萨日朗,在郭尔罗斯民族文化艺术的原野上绽放得更加艳丽夺目。![]()
![]()
吉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型歌舞剧《天琴神骏》剧照,由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演出。![]()
![]()
![]()
![]()
2010年乌兰牧骑艺术团参加祭祀敖包活动表演安代舞(郭尔罗斯草原文化馆提供)![]()
![]()
![]()
![]()
代表性传承人于华在前郭县蒙古族幼儿园教跳蒙古族安代舞![]()
![]()
![]()
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面向社会举办蒙古族安代舞培训班 ![]()
![]()
2017吴伟丹在安代舞培训中带领学员进行汇报表演(郭尔罗斯草原文化馆提供)![]()
![]()
![]()
![]()
![]()
来源:松原市女摄协 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
项目负责:吴巍
文字:姜冬梅
摄影:吴巍
编辑:赵欣
![]()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