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峰作品的图像资源,主要来自蒙古的视觉文化。但是,学峰的目的并不是制作或者修复壁画,那是工艺美术师的任务。学峰力图将他在壁画中看到的精神和质感描绘出来,但他又没有像表现主义者那样,进行不加节制的宣泄,而是在谨慎地营造他的画面。对于学峰来说,画面的质感和气氛,比人物形象、故事场景和情节要重要得多。为此,他选用了油彩坦培拉,用近乎苦行僧的方法,追溯古代画师的心路历程。用这种材料反复绘制,会形成丰富、纯正、厚重的色彩效果。学峰绘画的魅力,正在于那富有密度的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体现的微妙和醇厚。

其实,学峰的绘画是有深度的。这种深度,不是空间的透视深度,而是文化深度和材质深度。从大的分类上来讲,学峰的绘画属于追求平面性的现代绘画范畴。但是,学峰并没有放弃对深度的追求。学峰在画面上反复绘制,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深度,它不是依据透视在平面上形成的纵深幻觉,而是一种实际的深度,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就空间上来说,学峰的每次覆盖都会保留一些前一状态的痕迹,都会留下某些东西不被覆盖,在貌似平整的画面上形成一种凹凸,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叠加深度,一种不仅可以看见而且可以触摸的深度。这种深度,实际上是颜料堆积起来形成的,是一种物质深度。

鉴于每次覆盖都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完成的,画面上的空间深度实际上也是历史深度和文化的深度。我们今天看见的古代壁画,其效果是当时的艺人和岁月的洗礼共同完成的。那种沉稳、含蓄、内敛的气质,是以日积月累的方式自然地形成的,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正因为如此,要模仿古代壁画在今天呈现出来的效果,用直接画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经过时间洗礼留下来的斑驳是很难直接画出来的。

学峰没有直接去画那种效果,而是通过模仿时间洗礼的程序力图让那种效果自然呈现出来。学峰一遍一遍不厌其繁地画,目的是要将古代壁面漫长演变浓缩在绘画过程之中。学峰用这种做画方式,将自己置入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画面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完全吻合最初的预想,就像古代壁画那样,是艺术家与时间洗礼合作的产物。

学峰的绘画呈现出来的精神和质感,特别适合用“古雅”这个词语来概括。古雅是王国维发明的美学术语,用来指称一种特别的审美趣味,他称之为“形式美之形式美”。王国维认为,只有在中国艺术中才能发现这种高级追求。学峰绘画追求的趣味,就是一种高级的古雅趣味。不过,有意思的是,学峰借用的图像资源,在美术史上通常被归结为民间艺术或者工匠艺术,本身并不以雅著称,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大俗就嬗变成了大雅。学峰的绘画,揭示了时间在雅俗转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