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传承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是游牧民族走向世界的忠实朋友,可能我们在平时关于马的研究中会忽视马与蒙古族人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马鞍。

 

马鞍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已经由功能性的用具逐渐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对此深有研究的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庞大伟,将带我们走进一个关于马鞍子的新世界。





庞大伟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关于民族工艺美术的设计创新以及制作技法。

 

小时候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庞大伟从小就喜欢骑马,经常与小伙伴们互相夸一夸自己的马还有马鞍子。渐渐地,他喜欢上了各式各样的马鞍子。




 

也许是冥冥中命运的指引,庞大伟大学时选择了雕塑专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到了不同风格的绘画和雕刻手法。在接触各种艺术品的契机下,庞大伟开始有了一个想法:也许我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架属于自己的马鞍子!





当然艺术品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品,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在设计制作马鞍的过程中,庞大伟遇到了许多问题。

 

起初需要大量浏览相关资料寻找设计灵感,接着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屡屡碰到难题,于是对自己有完美要求的庞大伟抱着博采众长的初衷,展开了自己收藏马鞍的漫漫长路。

 

这一收藏,就是二十多年,除了马鞍,还有各式各样的马磴、鞍花。






马身上包含多种文化符号,它们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

 

庞大伟教授说,“游牧民族是因为好朋友马的存在而走向世界的,骑在马背上,视野辽阔了,能够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马背上形成了游牧民族的喜怒哀乐,也带来了看世界的眼光和荣耀,因此不论是蒙古人还是游牧民族,都对马鞍有一个美好的寄托。”




 

每当看到一个马鞍,庞大伟教授就会想,在一百年,甚至两百年前,坐在马鞍子上的人是怎么想的……马鞍上的图案,鞍子的样型,不同的鞍形和大小都与生活息息相关,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草原游牧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




 

在庞教授收藏的众多马鞍子中,有一个是辽金时期的马鞍子,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先是挂灰,然后再刷漆,漆完之后再细细雕刻。四周的鞍条都是用鹿角做成的,还用到了象牙,鞍形十分好看,不过这么精美的工艺早已经失传。

 

还有一个造型独特的清代鞍子也是庞教授的非常喜欢的,它全部用铁打造,并且过去的马鞍做工十分统一,包括后鞧和笼头都是蔓草纹。用生鲨鱼皮拿水泡开,泡发后绷到马鞍上强度极高,刀枪不入。




 

庞教授去年大概算了一下,自己收藏的八百架马鞍当中,有一百五十多架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有一些年久失修的马鞍也经庞教授的手修修补补,重获新生。

 

但想要做成一个好的马鞍,还需要许多种类的手艺人共同完成:刷油漆要油匠,做铁活儿要铁匠,需要银饰的地方还要有银匠......还有改良于古法的制作技术、选材、设计审美等等,都要花心思一步步地去细细研究。





尽管手里拥有众多难得一见的马鞍,但是庞教授的收藏之路并不止步与此。庞教授觉得,不论国内国外,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鞍马时期,现在收藏和制作的马鞍子仅限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但是如果有能力的话,假以时日,要把世界上的这些经典马鞍收集整理起来。


庞教授想要把马鞍这个文化符号发扬起来,把它从思想寄托变成一件艺术品,是对民族文化的景仰与传承。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马文化”的内容

点击图片,观看更多相关视频







- END -




视频出品 | 大草原微视

商务、内容合作 | 微信号 Gutul2014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