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上的一现昙花

——欧亚草原东部地区青铜动物艺术上

李文龙


在西周时期,强大的周王朝让四方臣服。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不断的受到周王朝的强烈打压下向北迁移。重创后的各游牧部族一蹶不振,经济实力逐渐衰弱。这一时期的青铜制造工艺比之商代时期明显的下降,更缺乏艺术上的创新。




而随着西周王朝的衰败,进入春秋时期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善,冶炼技术的提高,青铜饰品和生活器具的拥有权,已不只属于高等级贵族。题材风格上也不在局限于王权和原始宗教方面,开始变得生动形象、更具生活化也充满了生命力!


小型动物纹牌饰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流行,所选用的题材均以游牧生活为背景,几乎包含了森林草原上所有和游牧生活有关的动物。这时期草原游牧民族所创造出的动物造型不仅只体现单一的动物个体,并且将动物的四肢、尾、角以简洁的线条化为鹰首的形象,他们也很喜欢以夸张抽象的形式表现动物的头部,其中最为精彩的表现形式是动物咬斗以及两只或多只食肉动物争抢食物的场景。对肌肉轮廓的的表现力;对动物生活场景的诠释;以简单的圆环形来完美的表现出动物的眼睛、嘴、角、四肢以及尾部的设计理念都是这一时期的创新和风格。


虎形牌饰

战国(BC4世纪)

长:5.1厘米  宽:2.3厘米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

虎扭颈呈正面,眼为三角形,嘴边有须,身体饰满虎斑纹,虎爪宽大有力,似慢步前行,长尾拖地盘卷。



卧豹形饰

春秋(BC7~6世纪)

长:4厘米  宽:2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藏家旧藏

豹呈俯卧姿态,扭颈呈正面形象,双眼和鼻孔为左右对称的圆环形,腿部由反转的镂空鹰首装饰而成。造型精巧别致。背面有纽。




虎形饰

春秋(BC7~6世纪)

长:4.8厘米  宽:2.8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藏家旧藏

虎形体健硕,肢体前屈,前后爪各有一个反转羊头作装饰。虎口大张,尖牙外露作吞噬状,欲食爪下羊首。在尾端也有一个张口兽头。背面有纽。




虎形饰

春秋~战国(BC5~4世纪)

长:2.1厘米  宽:1.2厘米

甘肃省陇西地区

虎膝微屈,似匍匐前行。虎环眼前视,口大张,虎爪分指回勾,力度彰显,四肢及尾部饰斜线纹。背面有纽。




卧虎形饰

春秋(BC7世纪)

长:6.7厘米  高:3.5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虎垂首伏卧,口大张露出锯齿状尖牙,肢体肌肉轮廓分明,表现出强悍的力量感,虎爪化为鹰首。




双虎S形饰  

春秋 (BC7~6世纪)

长:4.8厘米  高:2.9 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双虎呈S形,共用一个主躯干,虎回首、前肢简化贴于胸前,亦可作另一虎的虎尾。




虎形饰

春秋(BC7~6世纪)

长:2.5厘米  宽:1.8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藏家旧藏

两件虎站立状,眼睛、嘴、鼻孔、爪、尾均以圆形镂孔装饰,尾部呈S形。背面有纽。




虎形饰

春秋(BC7~6世纪)

长:3厘米  宽:2.2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藏家旧藏

虎眼睛、口、鼻均以圆形镂孔装饰,肢体弯屈似匍匐前行,爪以三个镂孔装饰,较为夸张。背面有纽。




卷曲狼形饰

战国(BC4世纪)

长:3厘米  宽:2.5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卷曲狼形饰

战国(BC4世纪)

长:3厘米  宽:2.6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狼身体蜷曲近似圆形,长尾搭于头部上方,狼嘴部较长,张口露齿,爪相连。背面有纽。




卷曲豹形饰

西周~春秋(BC8~7世纪)

长:5厘米  宽:4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藏家旧藏

豹弓身盘卷呈圆形,首尾相连,豹头侧扭双目正视,爪和尾端成圆环状。外周饰有一圈联珠纹。背面有桥纽。




卷曲豹形饰

春秋(BC7~6世纪)

长:5.0厘米  高:4.3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卷曲豹形饰

春秋(BC7~6世纪)

蒙古国乌兰巴托藏家旧藏

豹身盘曲呈椭圆形,首尾相连,豹眼、鼻、爪和尾均为圆环状,外周有连珠纹。背面有桥形纽。




虎形饰   

战国 (BC4世纪)

长:4.1厘米  宽:3.3 厘米

内蒙古呼和浩特





连体虎形饰   

西周——春秋

长:8.9厘米  宽:2.2 厘米

河北省东北部地区

双虎头向相背,臀部相连,肢体屈膝向前,眼、爪为圆形镂孔,身体饰重圈纹。表面镀锡,呈亮白色。背面有双纽。具有山戎文化风格。





虎食鹿S形饰   

战国 (BC4世纪)

长:5.1厘米  宽:2.3 厘米

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

虎扭颈呈正面,眼为三角形,嘴边有须,身体饰满虎斑纹,虎爪宽大有力,似漫步前行,长尾拖地盘卷。




野猪形饰

战国(BC5世纪)

长:2.0厘米  高:1.5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野猪形饰

战国(BC4世纪)

长:3.8厘米  宽:3.3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野猪低头,吻贴近地面,似在拱地觅食。躯体健壮,四肢粗短,立于踏板之上,耳小并直立,面额较长,獠牙露于唇外,并向上翻转,背披鬃毛,当是成年野猪。背面有纽。




野猪形饰

春秋~战国(BC5~4世纪)

长:2.2厘米  宽:1.2厘米

陕西省陕北地区

野猪作半蹲踞式,腿部弯屈,鬃毛直立,尾上翘。野猪身体肌肉凸显,圆环形眼低首前视,长吻卷鼻似在找寻食物。背面有纽。




小野猪形饰

春秋(BC6~5世纪)

长:2.2厘米  宽:1.6厘米

蒙古国乌兰巴托

野猪眼、耳部镂空,前后肢相连,肢体粗壮,尾上翘。从外形判断,应为野猪幼仔。背面有纽。




野猪形饰

春秋~战国(BC5~4世纪)

长:3.5厘米  宽:2.1厘米

陕西省陕北地区

两件野猪的眼、耳部为圆环形,颈部鬃毛直立,短腿尾上翘。其体态臃肿,似经过人工饲养。背面有纽。















李文龙  创办北京玉麟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收藏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艺术品,至今仍致力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古代文化艺术的研究。2017年1月编著出版巜戎狄匈奴青铜文化-草原丝路文明》一书。曾应邀参与2017年央视纪录频道(CCTV- 9)播出的三集纪录片《马背上的青铜帝国》,该片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献礼项目。


《草原丝路文明:戎狄匈奴青铜文化》(李文龙编著  文物出版社出版)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图文为作者提供

本文曾刊登于《收藏/拍卖》杂志2019年1-2月合刊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