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内蒙古对东、西方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请和小编往下看

内蒙古民间美术都有哪些

↓↓↓

蒙古族服饰图案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1张

蒙古族服饰图案是蒙古民族传统的民间美术之一。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按照民族心理和不同时期的审美需求,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服饰花纹图案,广泛流传于蒙古族各部落的服饰应用中。

蒙古族服饰图案纹饰种类多样,其中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贺等是民族图案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剪纸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2张

科尔沁蒙古族剪纸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中心,分布在整个科尔沁地区。清咸丰年间,民间剪纸艺术开始流行在札萨克图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和发展,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在审美方式、民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形成了浓厚地方特点的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贯穿于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文化与生活当中,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草原风景,以至达到最后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哈尼卡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3张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一种纸偶玩具,是伴随着萨满教文化而兴起的民间艺术。在纸张传入之前,达斡尔族已有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艺术形式。皮偶神的制作为以后的纸偶艺术形成奠定了基础。

制作哈尼卡时,用较厚的纸张叠成圆锥体形作为身体,顶部留有一小孔,以彩纸或白纸对折剪出头形连带颈部,插入圆锥体的顶端,在纸偶的身上再粘贴彩纸剪成的图案,并要精心绘制五官。制做者在剪脸形和发式佩饰时非常用功夫,哈尼卡制作技艺是否高超也由此来体现。

阿拉善佛教岩刻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4张

阿拉善佛教岩刻是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广宗寺和福因寺两处的大型岩刻艺术群。

阿拉善广宗寺始建于1756年,由此推断,广宗寺岩刻大概产生于这一时期。在随后的200多年间不断发展,并扩展到福因寺。岩刻图案多为喇嘛教佛像,浅浮雕并施以鲜艳彩绘。根据寺院和广大信徒的信仰参拜需求,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丰富了岩刻内涵,成为内蒙古地区密度最大的佛教岩刻群。阿拉善佛教岩刻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人的社会行为道德方式、维护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剪纸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5张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蒙古部分市县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民间艺术互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蒙古族图案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6张

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反映生活、美化生活的一种美术形式与文化符号,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把一切器物的造型和装饰的平面设计称之为图案,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图案有着密切的关系。

蒙古族图案表现出蒙古民族高尚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反映出草原文明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人文、美学价值。

蒙古族刺绣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7张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技艺和美术兼备的艺术。蒙古族刺绣不但在绸缎等软面料上绣花草,而且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刺绣也是蒙古族妇女的审美标准。能做刺绣的女人被大家看成心灵手巧的人。

蒙古刺绣的针法以凝重质朴取胜,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质感、精美的图案及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蕴涵着浓厚的草原文化特质,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达斡尔刺绣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8张

达斡尔族刺绣具体起始年代,无法具体考证,但从达斡尔族以鹿,狍子等动物的筋搓成细线、用兽骨凿制成顶针来看,这种刺绣艺术应该始于狩猎时代。清代,内地各种文化逐步传入达斡尔地区,达斡尔族开始使用棉线和钢针,早期达斡尔族刺绣多用在皮毛制品上,随着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由狩猎时代向农业生产的变迁,清代中后期人们开始在布匹绸缎上刺绣,并随着生活的改善而日超提高。

达斡尔族刺绣艺术,不论在色彩还是造型处理上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达斡尔族的刺绣品尤以荷包、鞋面和枕头绣片为代表。

炕围画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9张

炕围画是人们用作装饰住宅的一种艺术形式。居民住宅内的土炕是人们休息和取暖的设施。人们将被褥叠放于炕角,因怕被褥被墙身弄脏,围绕墙面刷约70公分高的围子,俗称“炕围子”又叫“腰墙子”。画匠在上面画上多种样式的花边、图案,刷两层清漆罩面。它不但保护了墙面,又给人以美的感受。

炕围画是一项流传于土默特右旗普通百姓家中的民间美术典范。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已不多,从事炕围画的艺人已面临断代,炕围画绘画技法面临失传。挖掘和保护这一具有地域文化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是当务之急。

武家泥塑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10张

武家泥塑远近闻名,武家祖籍山西忻州人,于清乾隆初年走西口到和林格尔县从事农业及画匠手艺,农闲时,以其手艺、画油、泥塑、裱,走村串户维持生计。

武家泥塑是以家族为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此项艺术也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重要艺术代表之一。

扎鲁特版画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11张

扎鲁特版画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鲁北一中莫日根老师首开先河,又经三代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扎鲁特版画文化品牌之一。

扎鲁特版画曾两度进京展出,来自花海的蒙古族版画带着草原的花香、奶香和人们心灵上的芳香,使首都人民感到耳目一新,每幅画中透出的乡土气息和多彩的生活情趣,受到群众和画界朋友高度的评价。

扎鲁特刺绣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12张

蒙古族科尔沁刺绣就以其绚丽多彩和风格别具,成为和湘绣、苏绣、奥绣齐名闻名遐迩的扎鲁特刺绣。

蒙古族刺绣的花纹图案是蒙古族衣着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法上广传于游牧民族签、绷、缭、綴、盘、雕、刺、贴、博、隐缝绷、等,蒙古族缝纫技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形象朴实、亲切、精美美观大方等著名特点,给人以极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宝石柱民间美术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13张

宝石柱八十年代期间,完成了奈曼王府四合院回廊的雕画栋和一百三十多幅传统美术图案,雅俗共赏,情趣横生。更重要的是从宝石柱传统美术的作品中,可窥见到奈曼地区清代寺庙艺术的“魂”,所以对研究清代社会奈曼地区域的民族文化,生产生活及风土民情,社会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14张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刺绣起源清代,是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美术技艺。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具有在当地世袭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

珠穆沁骨雕

内蒙古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第15张

乌骨雕是以牲畜各部位骨头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成的工艺品,是民间传统雕刻艺术。乌珠穆沁骨雕不仅在驼骨、或牛羊骨上刻有文字、民族图案,还通过不同的刀法雕出惟妙惟肖的立体人物、花鸟等形象。

近年来,此技艺保留传统的同时,其内容包含了时代特征。代表性作品有用牛、驼、羊的小腿弯骨制作的蒙古象棋及近现代内容的《吉祥奥林匹克》、《和谐草原》、《万马奔腾》、《马具全套》等。

内蒙古民间美术从它的起源直到今天,始终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我们可以从蒙古族服饰、刺绣、建筑、马鞍具等造型艺术、绘画和民间美术图案等方面窥探内蒙古民间美术之渊源。今天我们应该将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统技艺和精神内涵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