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中期(北元乌珂克图汗时期、明成化初年),在《蒙古源流》一书中被称为“多罗•土蛮”,用以指蒙古土默特部落。“土默特”的蒙古语词义为数词“万”(即满语同源词:tumen)的意思。


1207年,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收复了林木中百姓,并令部将豁儿赤统领秃马惕部。由于蒙古帝国的需要,一些秃马惕人参加了蒙古铁骑征服欧亚大陆的西征和对金朝的战争,参加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而留在了异地。另一些秃马惕人逐渐迁徙离开了贝加尔湖地区,进入阿尔泰及周边草原地带经营畜牧业,其中部分秃马惕勇士被派往阿尔泰山的十二个关口驻防。最后这些秃马惕人陆续游牧来到了现在的内蒙古阴山前后和土默川地区,分成十二鄂托克驻牧,史称十二土默特。




在16世纪初,整个蒙古地区分为左右两翼,左翼蒙古由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部(属于森林部落)构成,右翼蒙古由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部构成。土默特部从此步入历史舞台。


土默特东迁:16世纪中叶,右翼蒙古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的势力迅速壮大,在东边,是朵颜兀良哈人的牧地。当左翼的察哈尔部南下控制了兀良哈人的北部诸部时,南部的朵颜兀良哈人便归附了右翼的阿勒坦汗。为了管理归附的朵颜兀良哈部,阿勒坦汗的长子辛爱黄台吉携其子孙、率部分土默特部众,从土默川地区向东迁徙,到达宣府边外、独石、蓟州的满套儿一带,与东南部兀良哈人共同驻牧。


阿勒坦汗画像(1508-1582)

(注意,元至明中期时,蒙古人的服饰并不是如今的模样)


17世纪初期,蒙古最后一任正统大汗林丹汗不服后金统治,图谋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对东土默特部发动了兼并战争,土默特部的鄂木布楚琥尔联合喀喇沁等部参加了抵抗,由于不敌林丹汗而失败。迫于这种情况, 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噶尔图之子鄂木布楚琥尔率部归附后金政权。1630年夏末,鄂木布楚琥尔举部从原驻地满套儿起程,沿长城以北开始东迁到现在的居住地朝阳、北票、阜新一带游牧。


为了区别东西两部分土默特人,将留居归化城的土默特人特为归化土默特,将东迁阜新北票朝阳一带的土默特人称为东土默特。



东土默特左右两旗建立:


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封鄂木布楚琥尔为札萨克,把他所管辖的部众和驻牧之地编为土默特右翼旗(朝阳、北票)。同年,鄂木布楚琥尔逝世,由其子固穆承袭札萨克一职。在这之后,从清代到民国,札萨克一职又传袭了15代,直到解放前最后一任土默特右翼旗札萨克王爷沁布多尔济为止。


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善巴部驻牧地编为土默特左翼旗(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封善巴为旗札萨克。到解放前的最后一任札萨克王爷云丹桑布为止,也传袭了十四代。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隶属清朝桌索图盟。因此,东土默特部就形成了黄金家族台吉和兀良哈“塔布囊”异姓同牧的局面。

 
如今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


东土默特右翼旗的所属地:东北与喀喇沁左右两翼旗为邻,北接内蒙古敖汉旗,东连土默特左翼旗,南接锦州府。此为固山贝子游牧之地,跨敖木伦河(现大凌河),东北约200里,札萨克王府开始设在北票下府,后于大凌河水系多次淹没冲击旗王府,清高宗乾隆53年将王府迁至黑城子(称巴颜和硕,又称大华山)。当时全旗4000户,约3万人口,其他移民约10万人。


清未以后,随着蒙旗放恳,地处东土默特旗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原东土默特右旗辖地分别北票和朝阳两县,现在该范围内仍是辽宁省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只是随着民族融和与文化交流,传统语言文化已经发生变迁。


如今的朝阳市


东土默特右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地灵人杰,是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故乡,蒙古族女英雄乌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传奇色彩的故事。



北票一景


目前,北票市有蒙古族人口30641人,设有马友营蒙古族乡和凉水河蒙古族乡。朝阳县有蒙古族31897人,设乌兰和硕蒙古族乡、松岭门蒙古族乡两个蒙古族乡。朝阳市区有蒙古族15590人。原东土默特右旗范围内现在蒙古族总人口为78128人。



东土默特右旗的蒙古族名人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