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京剧界为数不多的蒙古族表演艺术家,不到18岁就灌制过唱片,并在无声电影《梨园外史》中担任女主角;她一生献身戏剧事业,90高龄仍然坚持教学——


□晓 荷


从小喜欢京剧,13岁拜师学艺苦练基本功打下扎实基础


蓉丽娟1912年生于北京,她本名杨秋雯,蒙古族,正蓝旗人,曾祖父曾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1858年,她的曾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问罪斩首,这就是有名的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从此,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很快败落,虽然在“辛酉之变”后朝廷为其曾祖父平反,但家境未再鼎盛起来。到了她父亲这一辈,家里依然十分穷困,十余口人仅靠父亲在官府当“录事”的一点微薄收入度日,9个儿女最后只剩下她和六哥两个。


民国初年,北京的旗人爱好京剧的很多,后来成为京剧大家的程砚秋、汪笑侬、言菊朋和蓉丽娟家还是亲戚。或许受环境的影响,蓉丽娟自小就喜欢京剧,经常和哥哥一起跑到当时的北京城南游艺园看戏。蓉丽娟每次去专看京剧,她在这里第一次看的戏就是张君秋先生的夫人谢虹雯之母——碧云霞演的《狸猫换太子》。后来家境日趋困难,父母看她喜欢京剧,而且嗓音也不错,就将她送去学戏,也算为她谋了一条出路。


蓉丽娟正式踏入梨园是1925年,她在北京拜名琴师牟芝田先生为师,艺名蓉丽娟就是牟先生给她起的。拜师后,蓉丽娟专攻青衣和刀马花旦,唱腔由师傅亲授,练功则由北京女科班崇雅社武旦出身的师娘教习。师傅和师娘对她既疼爱又严格,为了给她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让她跟男孩儿们一起练功。跑圆场时,男孩儿们跑多少圈,她就得跑多少圈,不仅如此,只要台上还有一个人在跑,就不许她下来。打快枪,让她和10个男孩儿一起练,每人一套,人家打多快她就得打多快,连打10套才能告一段落。这些训练对于一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来说是几近残酷的。但蓉丽娟人小志高,从不偷懒。为了把握好师傅教过的要领,她时常想起来就比划两下。一次,她到商店买东西,走在路上突然想起师傅新教的一个程式动作,抬胳膊就练,结果“啪”地一声,打在旁边一位男人的身上,招来一顿呵斥,她好一顿鞠躬作揖、赔礼道歉才算完事。


17岁红极上海滩,灌唱片拍电影与大师们同台献艺


由于天资聪慧加上吃苦好学,蓉丽娟15岁就登台演戏,当年便在天津、北京挂头牌演出,声名渐起。1928年,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看好蓉丽娟的演技,邀她赴沪演出,于是16岁的蓉丽娟随师傅来到大上海。


1928年的丹桂第一台,位于海派文化发祥地的上海四马路,是京剧名角来上海演出的必到之地,社会上素有不进四马路的戏院演戏,再好的演员也称不上“角儿”之说,梅兰芳两次到上海都在这里演出。蓉丽娟来到上海后,打炮戏是《霓虹关》、《玉堂春》、《四郎探母》。年纪轻轻的她,在这几出戏里“唱、念、做”俱佳的表演,一下子征服了上海的观众,演出场场爆满。


打炮戏唱响后,票房飙升,剧场老板高兴的不得了,原本和蓉丽娟签了一个月的丹桂第一台,马上和她续签了演出合同。当时上海的京剧舞台可谓名家荟萃、新戏纷呈,演出非常活跃。年仅16岁的蓉丽娟能在好角如林的大上海站住脚,足见她的表演技艺非同一般。由于表演精湛,观众欢迎,蓉丽娟的演出合同一续再续,在上海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久,上海百代公司专门为她灌制了《四郎探母》、《连环计》等唱片。1929年春,上海龙马电影公司看好了蓉丽娟,邀请她参加电影《梨园外史》的拍摄。当时,电影还处于无声时代,一位京剧女演员能在电影中担任女主角是十分罕见的。《梨园外史》拍成后,电影公司在上海的《罗宾汉》等多家媒体上登广告、做宣传,热闹了好一阵子,票房收入也不错。从此,蓉丽娟在上海滩红极一时。


蓉丽娟虚心好学是出了名的。她很少有门户之见,非常注重博采众长,她和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言菊朋、金少山、唐韵生等京剧大师交往颇深,十分注重从他们身上汲取艺术营养,大师们对她的表演也都赞赏有加。50年代初,荀慧生先生到大连演出,蓉丽娟设家宴款待他。席间,荀先生提起1936年在北京看蓉丽娟演《天雨花》的一段往事时,还对大家说:“那次丽娟进北京可真不含糊,头一天光内行就去了不少,捧场的有,挑眼的也有,结果看了戏都说不错,她唱的那段‘四平调’听着真提神,我在《红娘》中唱的‘反四平’可比她晚了很多年。”


蓉丽娟在与大师们同台演出中留下了许多梨园佳话,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1930年在上海演出的《大观园》,当时蓉丽娟在戏中饰演贾元春,而周信芳先生则和一大批名角给她当配角跑龙套。头一场,“贾元春”在后台唱完“导板”后,随着乐队的“长锤”声,一对儿一对儿“太监”相随登场,头一对儿就是周信芳和赵如泉扮演的,接着是何月山、王虎辰、高雪樵、盖玉亭等上海的名老生、名武生,共10对。每上一对儿,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碰头好”。等到蓉丽娟身着拖地的红宫装,头戴经过改良的新凤冠上场时,剧场里立刻沸腾起来,她6句“西皮慢板”句句博得满堂好。另一场戏里,小杨月楼、刘筱衡、黄玉麟、刘玉琴等大旦角又给她当配角,扮作宫女随她在场上舞蹈,再次赢得掌声齐鸣。这场戏堪称京剧演出史上的绝版佳作。


不满艺人凌辱愤而退出舞台,为抗美援朝又募捐义演


蓉丽娟不但在京剧表演上造诣很深,做人也一身正气。1947年,她正在沈阳演出,农历年三十,国民党东北“剿总”的官兵为了寻欢作乐,把在沈阳演出的京剧演员,特别是女演员都找了去,他们一边喝酒划拳,一边要演员们给他们演戏,有的还要女演员陪他们跳舞。蓉丽娟因不满国民党当局对艺人的凌辱,以辞演抗争。之后,她在艺术生命的黄金阶段愤然退出了舞台。


1951年春,蓉丽娟的丈夫曹艺斌应邀参加哈尔滨京剧团的演出,蓉丽娟陪同丈夫来到了哈尔滨。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爆发,全国人民正在掀起一股捐献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热潮。哈尔滨人民的热情很高,耳濡目染,蓉丽娟热血沸腾,她认为自己也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正好当时哈尔滨的戏迷听说蓉丽娟到了,纷纷找剧场要求看她的戏。蓉丽娟由于退出舞台多年,为了遵守诺言,她一直没有登台。于是蓉丽娟决定义演3天,收入全部捐献,这样自己不是商业演出,既不食言,又为国家尽了绵薄之力。蓉丽娟演出的海报一贴出去,立即引起轰动。3天的票,一会儿就全部卖光了。


义演结束后,蓉丽娟又与丈夫商量,让他也搞几场为国出力的义演。正好此时李少春、袁世海等所在的北京实验京剧团也到哈尔滨演出,蓉丽娟、曹艺斌和他们几个是老朋友,提到募捐义演之事,大家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在商业演出的同时,北京、哈尔滨两个剧团合起来排几出好戏共同义演。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确定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压轴大戏是《生死桃园》,李少春前饰刘备后饰赵云,袁世海饰张飞,曹艺斌饰关羽。义演的广告一打出,立即受到热烈响应,门票很快销售一空。


这场义演选在哈尔滨中央大舞台进行,剧场里三层楼座无虚席。曹艺斌“老爷戏”很拿手,《走麦城》中关羽的每个程式性动作一亮相,都赢得一阵满堂好。紧接着是袁世海的《造白袍》,那时演出还有关羽给张飞托兆的戏。袁世海擅演激情戏是有名的,曹艺斌钻研麒派多年,做功上很有造诣,张飞和关羽的阴魂一“见面”,两个人的戏就来了,“连喊”带“哆嗦”,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干净利落的文武场,观众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剧场里掌声一片,侧幕中的蓉丽娟情不自禁地带头为他们叫好。演出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50年代中期重返舞台,教过的学生多人获得国家大奖


1955年,蓉丽娟夫妇应邀自北京来到大连定居。1956年,蓉丽娟又粉墨登场,踏上了阔别多年的舞台。蓉丽娟的复出与她当“临时工”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很大关系。这一年,受国家委派,大连京剧团和歌舞团部分演员组成中国大连艺术团将出访蒙古人民共和国,届时在乌兰巴托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汇合,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庆庆祝活动。为了保证演出质量,艺术团全部集中到北京排练。一天,大连京剧团的领导突然登门来找蓉丽娟,非常郑重地对她说:“组织上有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要交给你,请你马上赶到北京参加中国大连艺术团,准备出国演出。”蓉丽娟虽然已退出京剧舞台赋闲在家,但她一听说是政治任务,二话没说,简单整理了一下行装就赶到北京报到,以一位“个体户”的身份接受使命,成了艺术团里的临时工。她在乌兰巴托主演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青衣大戏很受欢迎,当地的华侨看后意犹未尽,觉得还不过瘾,要求再加演别的戏。为了满足侨胞们的愿望,蓉丽娟又饰穆桂英,担纲主演了《穆柯寨》,她唱、念、做、打俱佳的表演,赢得了热烈掌声。由于技艺精湛,李先念副总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都接见了她。


1960年,大连戏校成立,组织上请蓉丽娟任教,从此她投身京剧教育事业。她教过的学生有多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家和省、市奖项,北京战友京剧团和大连京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得主王玉兰、李萍,都是她晚年的学生。


蓉丽娟一生为京剧事业奋斗,退休后依然关心下一代的培养,对慕名而来的青年演员有求必应亲自示范悉心辅导,一腔一韵、一招一式,从不马虎。她一直到90高龄时仍然坚持教学,大连京剧团三代旦行演员几乎都得到过她的教益。2006年9月23日,蓉丽娟因病去世,享年95岁。


内蒙古日报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