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满清蒙古王陵是清代喀喇沁右翼旗扎萨克王陵,俗称“王子坟”,坐落在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艾里村东北三华里的龙旦山下。公元1704年,喀喇沁第四任扎萨克郡王扎什去世后,康熙帝特下诏,恩准喀喇沁右翼王室在其领地内修建“碑、表、墓”。王陵历时三年方才修成。


1、王陵选址

墓葬与住宅一样讲究风水,晋代郭璞著有《葬书》认为:风水为气聚之使不散,风行之使有止,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理论以阴阳为根本,以“生气论”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

故墓地的选择通常为群山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平地及阶地,根据此原理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进行认真选址。康熙年间,第二代喀喇沁王扎什,在领地内行围狩猎时,发现现王陵地址。四周九山环抱,古树参天,层峦叠嶂,可谓秀雅;四野云蒸霞蔚,泉脉争流,水极清澈,地亦平缓,应为风水宝地。泉名砚水,前山名砚台山,北面东西走向龙旦山恰似一条卧龙,尾西首东,直入砚水,成苍龙饮水之势;前有“五龙”相照,后有“八城”相靠,东有“三塘”积水,西有“四地”起灶,南北东西各有吉兆,实为一处龙兴之地。

2、王陵修建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为了笼络扎什将第五个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下嫁给他的儿子噶勒藏,扎什成了皇帝的儿女亲家。故扎什去世时,康熙特下诏恩准喀喇沁右翼王室在其领地,即三家王子坟修建“碑表”墓,王陵历时三年,耗资数十万两白银建成。王陵占地约百亩,陵园占地约25亩。

王陵包括汉白玉石碑、明堂、石拱牌坊、供佛堂、飨殿、祭祀地等。汉白玉石碑为陵院的第一道建筑,该碑高约5米,宽约1米,宽0.6米。正面镌刻康熙帝的圣旨,背面则记述了乌梁海部自苏布地以来立下的赫赫战功。其上为绿砂岩攀龙碑顶。该碑顶高、宽约为1.5米,厚0.8米,重达三吨。上刻四龙盘龙,栩栩如生。碑底为巨大龟稳稳将碑身托起。接着为碑后15米的明堂。穿过明堂,便是四柱三进式石拱牌坊。其正中汉白玉楣额上为康

熙御笔“藩屏世泽”四个大字,楣额北面为蒙文译写的“藩屏世泽”。穿过石牌坊,是三间硬山式青砖房,此为供佛堂。供佛堂后面为飨殿(祠堂),内供奉先王灵位,是举行祭祀和凭吊活动场所。以飨殿为界,其前为祭祀地,其后则为陵寝。后面正中有一小型砖墙院,并有四门,前后错落。院内有四座碹坟。右侧第二个为喀喇沁首任扎萨克古鲁思布奇墓,右侧第一个为其长子图巴色棱墓。因都是贝勒衔,故坟墓涂以红色。古鲁思布奇以西第一个为其第三子班达尔沙墓,再西为其第二子扎什墓。此二人因是郡王衔,故坟墓涂以白色。此小型砖墙墓院外东有五座土坟,西有二座,按人字形排列。东部最后一个是贡桑诺尔布及其福晋善坤墓。对其余六座墓的主人还无法认定,另还缺少两个王爷墓。

3、西坟院

在王陵之西约一华里处还有一座坟院,由于在王陵之西故称为西坟院,种种迹象表明此院为乌梁海氏先祖之陵地,即喀喇沁兀良哈一世祖及其他先人的陵地。据记载西坟院前也有与东坟院一样的高大石碑,只是碑顶为汉白玉的。在明堂前有下马石、拴马桩,其东为三间马棚。院墙下部为石砌灰抹虎皮墙,上边为砖砌,白灰抹面。上面题写很多诗词,是色伯克多尔济、旺都特那木济勒、贡桑诺尔布等人所题。

喀喇沁乌梁海先祖者勒蔑的墓:西坟院“正中最北也是最大的一座墓,在高约一米,每边长4米的石砌平台上,建有四面、锥形墓塔,高约4.5米。该墓全以大砖平砌,收分很大。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全以生铁浇铸。塔底有巨大地宫,有石门。棺床上的骨尸,放在高约1米左右的青花瓷坛之中,瓷坛上盖有墓主人的官衣,还有很多陪葬物品。墓壁正北面挂有柏木牌,用朱砂写着墓主人的名字。”

坟院中其余百十个坟墓造型结构为“方形台基上有半圆形宝顶,砖砌,白灰抹面,有墓室。墓壁上有柏木板,写着墓主人的名字。尸骨装坛,上盖以官衣等”。从规格看,大多为都指挥佥事、头目、舍人、千户、百户等,应是北元时期明朝封官。从规格的一致和历史情况分析应是清康熙年间或以后统一迁坟到此。

喀喇沁右翼旗王府曾在坟西二里处设置了护卫章京衙门。管理两坟院的守护、祭祀等事宜,该衙门曾有一部档案册,专门记录着各个墓主人的名字,但已在“文革”中被烧毁。

4、者勒蔑家族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1)祖辈与成吉思汗家族的关系。最早渊源可追溯到孛儿只斤氏的九世祖孛端察儿,曾娶居于统格黎河畔的扎儿赤兀锡阿当罕兀良哈真氏妇人为妻,并生有二子。另者勒蔑之父札儿赤兀歹与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关系友善。铁木真刚出生时,札儿赤兀歹以乌鲁盖为礼,并对也速该说“我愿把儿子扎勒玛留在这里,叫他尽心服侍神圣的主公;我愿把疼爱的儿子留在这里,叫他成为第一个忠实的臣下。”[3]待铁木真娶孛儿帖,往见王罕于土兀剌河,归途经过不儿罕山,札儿赤兀歹率者勒蔑来附。

(2)者勒蔑本人与成吉思汗的关系。者勒蔑为兀良哈氏,蒙元帝国名将,自幼侍从铁木真,被铁木真誉为是“有福庆的伴当”。三救成吉思汗的命:一是1179年,篾儿琪人突袭铁木真家,相随逃避追击。二是铁木真与泰亦兀赤战于韩难河,颈部受伤,者勒蔑吮其血至夜半。三是铁木真苏醒很渴索饮,者勒蔑裸入敌营得一桶酪。另外曾孤军断后,截击克烈部进攻,掩护铁木真撤退。又充当先锋,与乃蛮部作战。太祖称汗,命者勒蔑与博尔术为众怯薛长,十大功臣之一,授千户长,拥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权。与哲别、速布台、忽必来并称为成吉思汗麾下“四犬”。 

(3)者勒蔑的后代与成吉思汗家族关系。第一,子也孙贴额(吉布和其其格或也孙秃阿)。妻为成吉思汗女斯琴斯其格丽克,史书称为华荫公主或花境公主。袭父爵为千户长。成吉思汗时为弓箭士领长(弓箭士从400增至1000人),后太祖崩,护送灵柩北归,前后20余年。元朝建立后,驸马吉伯格的后代受封故契丹大宁之地,赐“诺颜”号,部名曰“喀喇沁”。第二,者勒蔑之孙不花(1244——1328),亦名吉格日德、不花驸马。于宪宗蒙哥汗朝为怯薛歹,以征云南大理国叙战功封建昌(云南别称)王。世祖忽必烈汗朝首任右丞相,后拜西川行枢密院事,首战而征服四川。仁宗爱育拔力八达汗朝功封太尉。历仕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皇帝八朝,共七十二年之久,尚公主为驸马。

(4)者勒蔑之弟与成吉思汗家族的关系。第一,察兀儿罕者勒蔑同胞兄弟,亦授千户。“察兀儿孩投奔成吉思汗较早,特别在消灭克烈部中表现的有勇有谋。在大封功臣时,位列第六十位世袭千户诺颜…”[4]第二,者勒蔑族弟速不台(1176-1248),蒙元帝国名将,成吉思汗的四勇将军之一。早年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诸部,常任先锋,以骁勇善战著称,享有“巴特尔”称号。蒙古建国时,封千户长,为十大功臣之一。其长子兀良哈台,受命护育皇孙蒙哥,后成为蒙哥的怯薛长,掌管蒙哥宿卫。父子二人是征战范围最广的神奇将军。

(5)者勒蔑家族与成吉思汗家族的联姻。者勒蔑家族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联姻状况源远流长,联姻方式为既娶黄金家族的女儿而成为“种最贵”的塔布囊,也有成为“次贵”的奉女为“嬖只”的孛儿只斤的岳丈。并成为世代塔布囊,唯一异姓贵族。者勒蔑本人晚年娶成吉思汗妹妹为妻,儿子吉布其其格娶成吉思汗女儿为妻,孙子不花娶忽必烈女儿为妻;十世祖革兰台取北元博迪汗之女为妻,八世祖花当次子把儿孙娶达延汗之独女,阿勒坦取娶兀良哈姑娘为妻;喀喇沁部部长把雅思哈勒,娶兀良哈女中豪杰猛可真为妻,其子青把都儿将自己的女儿东桂嫁给了朵颜部部长长昂;娶兀良哈女人最多的是辛爱黄台吉,他一共娶了三位兀良哈的哈屯;十四世祖苏布地为大塔布囊;尹湛纳希母满优什佧,是喀喇沁右旗塔布囊图波的幼女,尹湛纳希与喀喇沁右旗王爷的女儿有婚约,后因王爷之女过早辞世亲事告吹,尹湛纳希23岁时与贵族贝勒的女儿萨仁宝勒日成亲等,之后的联姻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直到现在。

5、者勒蔑后裔与清朝


(1)满蒙结盟。为避察哈尔林丹汗的打击,与1628年与满清结盟。1636年四月,外藩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在盛京集会,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可汗。满清采取盟旗制度管理蒙古地区,将原来蒙古十六部,分为六盟49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右翼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和锡埒图喇嘛库伦旗编为一盟,即卓索图盟。49旗中卓索图盟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之扎萨克为者勒蔑后裔乌梁海氏,其余为孛儿只斤后裔。

(2)满蒙联姻: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联姻长达300年(1612-1912年),共有595次,其中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人次,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其联姻的13个旗包括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和土默特左旗。其中喀喇沁右旗共出过额驸33位,出嫁皇家女6位,娶皇家格格36位;喀喇沁中旗额驸至少16位,皇家格格16位,出嫁女2位;喀喇沁左翼始祖色楞娶皇太极的姐姐阿巴亥,之后联姻之多仅次于右翼期;土默特左旗娶皇家格格13位。

(3)塔布囊的贵族地位从元-明-清,延续了700(1206-1946)余年。清时的塔布囊。塔布囊蒙古语为驸马之意,到清朝驸马之意的塔布囊变为爵位名称,这种转化标志着成吉思汗的济拉玛裔塔布囊族帮由隶元廷改隶为清廷的起始。清代塔布囊爵者,除按功之大小分四等外,有的还被封为清廷本族之爵。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并从塔布囊爵的世袭者中选任世袭札萨克及非世袭协埋。协理者从其职务看是协助札萨克处理旗务,但待遇与札萨克同,即享有一品官待遇。可见,塔布囊在元为世袭驸马,在清为世袭爵位。

6、贡桑诺尔布

贡桑诺尔布(1872-1931),字乐亭,号夔盦(Kui An),者勒蔑第25世孙,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第十四任世袭扎萨克多罗杜陵郡王(1912年封为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

(1)率先提出五族共和,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提出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有欠考虑之处,其中“驱逐鞑虏”,在1906年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在日本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第一部分《军政府宣言》中解释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5]可见,部分革命党人将满蒙藏回等少数民族排斥在外,明显犯了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错误。贡桑诺尔布等人提出质疑,认为满蒙藏回居住之地土地辽阔,占全国大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否则将另做打算。孙中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亲自致电贡桑诺尔布为首的蒙古王公,提出汉、蒙本属同种,应戮力同心共图大计。确定辛亥革命的宗旨为推翻帝制,实现五族共和。并复电确定对蒙“优待条件。”1912年2月5日,蒙古王公联合会发表了“诸王公赞同共和”、“同建民国”的声明。

(2)最早提出了“蒙汉民族团结自治”。因贡桑诺尔布亲历了戊戌变法毁于袁世凯的后果,又看到梁启超、吴昌硕、严复被袁世凯排斥的遭遇,他不支持袁,回到喀喇沁王府,最早提出了“蒙汉民族团结自治”的口号,深受蒙汉民族的欢迎,并在热河省部分地区实践。1919年9月9日袁世凯严令调贡王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之职,开始了他在北洋政府12年的政治生涯。任职期间,贡王曾多次劝阻外蒙古和西藏的独立活动,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做出过贡献。喀喇沁王是内蒙古地区各王之首,享有御前行走待遇,加授亲王。1931年贡王因脑溢血病逝于京城,时年59岁,死后葬于辽宁建平“王子坟”。

总之,喀喇沁乌梁海(乌梁海为清以后的称谓,明时称兀良哈;朵彦与喀喇沁通过联姻形成一体,名字通用,朵彦即乌梁海)是一支传奇的部落,者勒蔑家族以智慧、骁勇和忠诚著名,该部落以出智士和武将闻名,其后裔分布朝阳,内蒙古喀喇沁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及河北省平泉、承德等地。贡桑诺尔布的住所和任职的喀喇沁右旗现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贡桑诺尔布及祖先的陵墓在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乃里村东北三华里,俗称“王子坟”。因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借“王子坟”,宣传贡桑诺尔布民族团结思想,无论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内容节选自《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1期61页-65页《辽宁民族团结典型形象研究——论中国梦视角下重视开发和宣传建平县满清蒙古王陵的必要性》,作者乌凤琴、司廷才

来源:文旅建平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