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出版发行之后

李文清

《额济纳历史上那些事》是一本介绍额济纳历史的通俗读物。该书2015年9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内大出版社总编辑赵英先生为本书担任责任编辑,内大出版社副编审敖全英先生为本书担任美术编辑,时任额济纳旗旗长孟和先生为本书作序,额济纳旗档案史志局将其审定为爱国主义乡土教材。到目前,该书销量已经突破2000册,其中,外地游客购买约占三分之一。这本书的面世,为人们了解额济纳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然而,由于受篇幅结构的限制,书中未对额济纳历史上的五次“断档”作详细阐述。现专门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古弱水河引到这片沙碛之地后并在这里终结,因此造就了神奇美丽的额济纳绿洲。额济纳作为经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战略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史前时代起,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额济纳旗境内发现的大量打磨石器就是直接的实物例证。

先秦至秦汉之时,这里是乌孙、月氏、匈奴人的驻牧地。

在额济纳自西汉时起开始有文字记载以来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战争导致的政权更迭或意外灾祸,致使额济纳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断档”:第一次是公元386年后凉军队攻下居延城池后,将这里的居民迁徙到河西走廊,后又迁往乐都(今青海乐都县);第二次是隋唐时期设立的大同城、同城镇因战乱被最终废弃;第三次是1226年西夏黑水城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攻破;第四次是1372年明朝军队兵临城下,元朝亦集乃城守将献城投降,随即城池遭焚毁,居民尽被迁往河西走廊,此后这里成为明朝边外的战乱荒芜之地;第五次是清朝同治年间回匪入侵给额济纳旗带来了巨大浩劫,迫使当地的土尔扈特人纷纷逃往外地避难近十年之久始返故土。这五次“断档”,是古老的额济纳饱经风雨沧桑留下的深刻历史烙印,解析这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额济纳的前世今生,助推额济纳旗文化旅游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汉武遣将筑居延   谁料毁于郭黁言

西汉时,为了巩固这处战略要地,汉武帝开始往这里大量迁徙移民,实行屯垦戍边,额济纳地区成为汉匈双方交战的前哨营垒。从公元前102年(太初三年)起,从内地迁徙到这里屯戍的广大军民在强弩都尉路博德的带领下,开垦了数万亩良田、修筑了数百个城障亭燧,形成了集攻防功能为一体的居延边塞,史书上统称其为“遮虏障”。西汉政府对居延边塞的经营持续了120多年。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就是当年汉代军民记叙屯戍活动的文书档案,也证实了额济纳河流域从西汉时起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王莽时期(公元9——23年),将居延改为“居城”,属辅成郡(今甘肃酒泉)管辖。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公元29年(建武五年),时任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五郡大将军的窦融率部归降汉光武帝刘秀,居延边塞仍是抗击匈奴的前线。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遣窦固和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塞北伐匈奴。公元91年(永远三年),大将军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从此破散迁往中西亚地区。东汉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改张掖居延属国为西海郡,治所仍设在居延城,辖居延一县。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告灭亡,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时期。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灭亡曹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280年时才被西晋所统一。西晋时期居延地区仍沿袭西海郡建制。史料记载:公元282年(太康三年),西海郡有居民2500多户。公元290——299年,西晋朝廷内部发生了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元气大伤。西晋建国前从边境迁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人因不堪汉官欺压或歧视,乘机举兵大肆仇杀汉人,北方由此进入了长达130多年之久的五胡十六国战乱时期。

公元301年(永康二年),居延地区仍归属凉州(今甘肃武威)管辖。时张轨受晋惠帝之封任凉州刺史兼领护羌校尉职,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这个时期,正值五胡乱华之初,中原及关中地区的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免遭胡人杀戮,不是逃往江南就是逃往北方这块唯一尚由汉人统治下的地域。流民的大量涌入为张轨扩充势力实行政权割据创造了条件,前凉割据政权就此肇基。为了安置流民,前凉在姑臧西北新置郡县,大量开垦田地。由于措施得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公元314年张轨病亡,其子张寔继位,晋愍帝封他为凉州刺史。公元316年,前赵刘曜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公元317年,晋室逼迫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建立后凉州仍接受晋朝封号,名义上虽为晋臣,但却继续实行政权割据。到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期(公元324——353年),西域诸国先后归附,前凉达到鼎盛阶段,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至葱岭,北暨居延”。 公元363年,张天锡杀其侄冲王张玄靓后自立为王,成为前凉政权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公元376年,前秦主苻坚派遣步骑13万大举进攻姑臧,张天锡也征集了10万人马准备与来犯之敌进行决战。他下令把前秦派来劝降的使者阎负、梁殊吊在军门上,让兵士用箭将他们射死。前秦将领王统、李辩、梁熙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向前凉发起猛烈进攻。几经交手,前凉军大败,张天锡被迫出降,存在了76年的前凉政权就此灭亡。

归属前凉管辖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地区在前凉灭亡后到公元386年这11年间的政权经营及更替情况目前尚不明确。

吕光,前秦大将,氐人。早年随前秦王苻坚南征北战,因战功卓著,被拜封为鹰扬将军、都亭侯。公元382年9月,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又决定攻打西域。公元383年1月,命吕光为特使持节、安西将军、西域校尉,率10万大军征讨西域诸国。吕光挺进西域声势浩大,焉耆等西域许多大小国为了免遭战乱之祸纷纷投降或归顺吕光,只有龟兹国王帛纯坚守城池拒不投降。

龟兹国都城里居住着一名高僧,名叫鸠摩罗什,原籍天竺(印度)人。他天生慧根,自幼“博览文学、哲学、医学、技术、伦理等五明著论以及阴阳算术,还可以精妙地预言吉凶,灵验如同符契一般。”当闻听前秦大军至西域后,鸠摩罗什就对龟兹王说:“国运衰矣,当有劲敌。日下人从东方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但龟兹王不从。早在公元379年 (太元四年)时,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称述龟兹佛教盛况,又说到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明大乘学。时前秦国都长安城里也有一名高僧叫释道安,深得苻坚赏识,正在致全力翻译佛经,急需懂梵文的人才,听到鸠摩罗什在西域有这样高的声誉,就一再劝苻坚迎他来中原。所以,吕光出征西域时,苻坚亲自在建章宫为其送行,还特别嘱咐他说:“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吕光将大军屯扎在龟兹城外,每五里设一军营,挖壕筑垒,形成围攻态势。至公元384年(太元九年)七月,经过多次攻城,龟兹王渐渐不支,只好向附近的狯胡(另一少数民族)请求援兵。史料记载:“狯胡王派出20余万骑兵,另集中温宿和尉头等国军队共70多万人救援龟兹。西域各国部众弓马便利,善于使矛,铠甲坚硬,箭射难入。并以革成绳套,策马掷人,多有中者,吕光军甚惧。”但是,主帅吕光却显得很淡定,他对手下的诸将领说:“现在是敌众我寡之时,如果每个军营各自为战,定会导致兵力分散,易于为敌所歼灭。”遂令各营聚于一地,又操练勾索之法,另派精骑作为游军,随时补充各个缺口。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久,双方在龟兹都城西展开决战,吕光军大胜,斩杀万余,龟兹王帛纯弃城逃走,王侯降者计30余国。

获取鸠摩罗什后,吕光见他只有40出头,便拿他当凡人戏弄,先是强迫他娶龟兹王的女儿为妻,鸠摩罗什拒不接受,言辞十分恳切。吕光拿烈酒将他灌醉后把他和龟兹王的女儿同关一室,逼迫其破戒成亲。后又“令其骑牛或乘恶马,欲使堕落。罗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光惭愧而止。”公元385年,得知苻坚已经战败的消息之后,吕光接受鸠摩罗什的劝告从西域撤军东归。中途在山下驻军休息,将士们已经安歇了,鸠摩罗什却说:“在这里必将狼狈不堪,应该将大军转移到山陇上。”吕光没有采纳。半夜时分,果然天降大雨,洪水暴起,水深数丈,军士死亡数千人。从此以后,吕光才开始真心崇拜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随吕光到达凉州后,在这里居住了长达17年之久。于公元401年 (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与弟子共同完成了《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中论》《百论》等经卷的翻译。所译经论影响巨大,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额济纳的黑水城遗址,西夏、元代时期佛教盛行的痕迹十分明显,这与鸠摩罗什的巨大影响不无关系。

公元385年九月,吕光回到凉州,遂割据凉州自称凉州刺史、护羌校尉、酒泉公。公元386年九月,得知前秦王苻坚已被后秦姚苌所杀害后,于同年十月宣布改元太安,建立后凉政权,设都姑臧。

据《晋书·鸠摩罗什传》记载:“时值姑臧之地刮起罕见大风,鸠摩罗什对吕光说:‘刮不祥之风当有奸贼叛逆,可这叛逆不烦征讨,便能自行平息。’”果真,不久即传来西海郡居延边塞守将王桢反叛的消息。

额济纳历史上的第一次“断档”,就发生在王桢反叛之后,时间大概是在公元385年末到386年初。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自公元前102年汉武帝遣强弩都尉路博德屯筑居延边塞开始,历经近500年沧桑岁月的居延屯戍区,她的命运将因一个名叫郭黁的人说的一席话而从此改变。

王桢反叛的消息传到姑臧,吕光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郭黁也在场。郭黁是晋十六国时西平(今青海西宁)人,自幼精通《老》《易》,尤善占卜。前凉张天锡时为凉州太守赵凝的谋士(主簿),公元376年前凉灭亡后转归前秦,继而投靠吕光,任散骑常侍、太常,吕光将其比作京管,常参帷幄密谋。后郭黁又随王祥起兵反叛吕光,再投奔西秦、后秦,还曾担任过后秦主姚兴的太史令。公元417年东晋攻打后秦都城长安时于南逃途中为追兵所杀。那么,就是这样一个惯于见风使舵之人,他到底说了些什么才使居延遭受灭顶之灾呢?

据《晋书·列传第六十五·艺术》记载:“吕光之王河西也,西海太守王桢叛,黁劝光袭之。光之左丞吕宝曰:‘千里袭人,自昔所难,况王者之师天下所闻,何可侥幸以邀成功!黁不可从,误人大事。’黁曰:‘若其不捷,黁自伏鈇钺之诛。如其克也,左丞为无谋矣。’光从而克之。”

当时,从位于额济纳河上游处马莲井附近的大湾城、肩水金关所在地地湾城起到居延城200公里区域之内,由于有坚固的居延边塞为依托,很少受到战火的波及。障城和烽燧上有兵士守望,城池外居民区炊烟袅袅,商铺林立,驿站繁忙,沿河的大路上不时有骑士、行人、车马穿梭,屯戍区内阡陌纵横,牛羊成群。然而,随着后凉大军的入侵,这个地区繁华安宁的场景将很快发生逆转。

由于史料的缺失,居延守将王桢率领“天下所闻的王者之师”与吕光之弟——左丞吕宝率领的后凉军队经历了怎样的鏖战?交战中当时闻名遐迩的居延城和经营了几百年由城障亭燧构成的居延边塞防御体系是否遭到破坏?最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居延守军的失败?这些诸多疑问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难以再找到确切答案了。

又据《晋书·载记第二十二》记载:初,光徙西海郡人于诸郡,至是,谣曰:“朔马心何悲?念旧中心劳。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顷之,遂相扇动,复徙之于西河乐都。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后凉军队攻下居延城池后,吕光为了防止这个地区再次发生类似的反叛事件,决定将西海郡人迁徙到河西走廊诸郡。失去了居延肥沃的耕地和家园,来到陌生的河西走廊,被安置下来的移民自编歌谣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从北方走来的马儿呀,你为何显得那么忧伤?原来是因为心中思念着北方的草原。燕雀呀,你为什么总在天空中盘旋?原来你的巢不在这里而是在遥远的北方。”时间不长,北迁而来的移民就开始相互串联,向吕光诉求迁回居延故土。吕光不许,怕他们起事,又将居延移民再次迁往乐都。据推断,再次迁徙大概是发生在公元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前后。公元403年,后凉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也许,后凉政权垮台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还能有机会再回到居延这片故土。

当时,从居延地区到底迁走了多少人?之后居延地区是否还处在后凉政权的管控之下或被废弃?障塞还有无兵士把守、农田是否被继续耕种?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后凉军队的入侵,击败了居延地区“天下所闻的王者之师”,迁走了在这里可能已经繁衍生息了数代甚至十数代早在西汉时期就来居延屯垦戍边先民的后裔,导致了额济纳历史上的第一次“断档”。

今天,在额济纳河流域的殄北塞、黑城、破城、地湾城、大湾城等遗址,城墙外仍可看见许多散落在地面上的羊头石,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怪异的光泽,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战争的惨烈。但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得知这到底是哪次战斗之后留下来的场景。毋庸置疑的是,自这次战争之后,居延地区不再是依托坚固要塞庇护下的一块世外和平净土了,整体防御能力明显减弱,政权更替和归属开始变得频繁起来,成了无法再长期坚守的一处战略要地,这也为以后额济纳这片古老的土地不断遭受战争贻害埋下了祸根。除了无法带走的遗址、磨盘、石碾等和地下可能埋藏着的汉简等器物之外,其它所有能带走的一切都随着移民们依依不舍地离去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隋唐纳降设同城  难抚柔然突厥心

公元397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政权,定都乐都。吕光派遣将军窦苟讨伐南凉军,两军战于街亭(今甘肃古浪南庄浪河北岸),后凉军大败。后凉乐都、湟河、浇河三郡投降南凉,岭南羌胡数万人也归顺南凉。从居延迁徙到乐都的西海郡人应该也转而处在南凉统治之下。

同年,临松(今甘肃民乐县)匈奴人沮渠蒙逊聚集胡人数万,反叛吕光,于公元401年杀段业,占据了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自立为张掖公,后改称凉王,设都张掖,建立北凉政权。公元403年吕隆投降后秦姚兴后,沮渠蒙逊遣使与姚兴通好,被姚兴拜为镇西将军、沙州刺史、西海侯。

此后,额济纳地区归属频繁,先后隶属北凉、西凉、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

曾任中共额济纳旗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后担任过甘肃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等职务的张忠健先生在其所著的《闲得集——张忠健日记诗文选》一书中这样描述到:“另据《北史序传说》载,公元405——409年,西海郡曾为迁都酒泉的西凉王李蒿(玄盛)统治过,其作者以李蒿的近亲李豫曾为西海太守这件事作为西海属西凉的证据。《蒙古游牧记》也有西海曾属西凉管辖之记载。另李蒿迁都酒泉之后曾留有‘跨弱水以建基,蹑昆墟以为墉’的诗句。以上可证实《北史序传说》所载之正确。”

公元416年之后,北凉和西凉双方发生激烈交战,最终,沮渠蒙逊攻破酒泉,西凉政权灭亡。期间,已经归附北魏的柔然漠北、高车等部族乘虚而入攻占了居延地区。

公元418年,北魏帝拓跋嗣自长川诏护漠北高车中郎将薛繁率众北略,至弱水,降者两千余人,获牛马二万余头。

公元432年沮渠蒙逊卒。公元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至此,北魏帝国统一华北,五胡十六国战乱结束。北魏时西海郡被废,后迁址到敦煌附近重新设置。

公元521年,漠北柔然主婆罗门因高车部所逐,率十部落由居延古道入凉州归降,上书请求修理居延西海郡旧城,赐其居住。北魏帝肃宗诏准。柔然部众的投降“遂使阴山息警,弱水无鏖。”后婆罗门由居延叛投噘哒,居延遂空,重陷荒芜。

西魏时,漠北突厥初起。公元544年,突厥图门始至塞上市缯絮,西魏宇文泰达酒泉途经居延使其国。公元556年,突厥经居延,假道凉州,与西魏合兵破吐谷浑于青海。至北齐、北周时期,两国争相与突厥结好。

公元560年,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宇文邕登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561年在居延地区设置了军事机构“同城戍”,驻地就在“大同城”。该城位于达来呼布镇东南19公里处,东距黑水城5公里,城墙由内外两道组成,因其外观形似马圈,遗址内积有马粪,故今也称马圈城。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时突厥常犯边,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隋朝在此置同城镇,归西凉州管辖。公元609年(大业五年),又在居延地“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四方诸郡运粮以给之”。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公元627年 (贞观元年),回纥酋长菩萨沿居延道路至马鬃山,协助唐朝军队大破突厥酋长欲谷设,迫其至天山。后在居延设同城守捉。公元686年(垂拱二年),唐廷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平定同罗、仆固之叛,迁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纳降突厥。公元743年(天宝二年),在此设置 “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有士卒1700人,马500匹。唐代宗大历(公元766年)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所占据。 

三、蒙古铁骑展雄威  黑水城池尽失颜

西夏王朝是由党项人建立的统治政权。它的国土疆域范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稳定统辖着22个州,包括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及陕西东北部、宁夏、甘肃、青海东南的广大地区。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大宋为邻。西南部是吐蕃诸部,西北部是回鹘。金朝灭辽与北宋后,西夏的东北、东南都与金朝相邻。

党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最早起源于青藏高原。隋书中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

唐朝初年,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占据着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吐蕃军队不断东扩掳掠,党项羌非常恐惧,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自行登基,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今宁夏灵武西),率兵平叛。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后,吐蕃军队又开始大举进犯,渡过渭水直趋长安,唐代宗被迫放弃长安东奔陕州。再次复出升任关内副元帅的郭子仪怕党项人起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一带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和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这一地区曾是南北朝时盘居统万城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领地,时称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人就被称为平夏部落,即后来西夏皇族拓跋氏部的先祖。仍留居庆州一带的其他党项人则被称为东山部落。

公元881年,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协助唐朝军队平定黄巢起义,因平乱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并赐姓李氏。正式领有银州、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宥州(今陕西靖边县)与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

之后,历经五代十国,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公元924年(辽天赞三年)契丹军由居延南下袭击甘州(今甘肃张掖)。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夏州党项拓跋部即附宋。公元977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时,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之子李继筠派银州刺史李光远率领军队向太原进迫,以助张宋军声势。公元980年,李继捧继任夏州节度使。公元982年,李继捧因家族内部出现矛盾,率族人再次献地投附宋朝。宋借机欲将其永久留居京城,以达到削夺其藩镇兵权、彻底根除党项族盘踞势力的目的。在这危急时刻,李继捧族弟李继迁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虎离山、鱼失水,再无翻盘可能。于是他借故从银州城逃出,遁入夏州东北的茫茫草原,来到地斤泽(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南),蓄积壮大势力。

公元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于公元986年公开向契丹辽国称臣,联辽抗宋。后辽国将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并册封他为夏国王。

1002年,得到辽国佑护的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北宋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了宋朝通往西域的商道。1004年,李继迁与吐蕃会盟时,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

其子李德明即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西击吐蕃、回鹘,北控大漠,大大拓展了党项族的生存空间。

1028年(天圣六年),李德明为了使西夏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首先采取攻占河西走廊的战略,并由其子元昊担当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鹘的任务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使回鹘可汗来不及调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随后,又相继攻占了酒泉、安西、敦煌以及今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等战略要地。

1032年,元昊继任夏国公位 。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接着又颁布秃发令,下令让野利仁荣创造西夏文字。

为进一步消除后顾之忧,防卫吐蕃和回鹘进犯,1036年西夏开始向额济纳地区实行移民屯戍,修筑黑水城。城池建成后,又在这里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承担起守卫西夏王朝西北边疆的重任。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1036年由西夏人修筑的黑水城,其面积不但比大同城要小,而且两城相距仅有几公里,不知道为什么西夏人不对大同城进行修复而是非要劳民伤财重新筑造呢?

据考古发掘和出土文书证实,西夏黑水城就是后来元朝亦集乃城的前身。已探明的西夏黑水城遗址平面呈方形,迭压在元代亦集乃故城之下。西夏黑水城,城墙平地起筑,墙体夯筑。每边长约238米,正南设城门,加筑有翁城、马面、角台等设施。这些筑城的特点与辽、金、元时期边堡关城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

黑水城的修筑以及疏浚河渠引水灌田等六大工程的完成,为实现西夏王国 “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对进一步开展军事斗争、巩固统治政权、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因地处中原西北部,史称“西夏”。

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朝的兴起,打破了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金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西夏转而被金朝掌控。

栖居蒙古高原上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随着金朝的衰落,蒙古部落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1206年(金泰和六年)春天,蒙古贵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至此,大蒙古国建立,蒙古帝国正式崛起。

金朝与蒙古为世仇,伐金复仇是成吉思汗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由于处在帝国西南方向的西夏王国是金朝的盟友,为了避免被西夏牵制,早在1205年 (西夏天庆十二年),蒙古就向西夏首次显现了其强大的武力。蒙古军队从黑水城以北的大戈壁南下,沿黑水河而上攻入河西,并且纵兵瓜、沙诸州,掠夺西夏边界城市后离去。

1207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击西夏要塞兀剌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境内),因西夏各路军队奋力抵抗,蒙古军队才被击退。

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鹘,河西地区也暴露在蒙古威胁之下。蒙古第三次征西夏即自河西入侵,经过黑水城以北的大戈壁向东,再次围攻西壁讹答守备的兀剌海关口。夏襄宗李安全派其子李承祯率军迎敌,大将高逸被俘而死,蒙军直逼兴庆府(此时已改名为中兴府)。西夏将领嵬名令公率军伏击蒙军,最后仍被蒙军击溃。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皇帝完颜永济求救,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夏襄宗只好纳女请和,向蒙古帝国称臣,被迫同意附蒙伐金。金夏同盟就这样被拆散。

1210年,成吉思汗与金朝断交,遂发动蒙金战争。夏襄宗归附蒙古帝国后,被迫配合蒙军对金朝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这对昔日的盟友在惨烈地厮杀中都遭受了很大损失。

1214年,蒙古军队包围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完颜珣被迫向蒙古帝国称臣,并在蒙军撤退后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1234年,也就是西夏亡国七年后,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夹击之下也最终灭亡。

经年累月的战争使西夏的国力衰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经济趋于崩溃。此时,对孤悬大漠的黑水城来说,补给中断,物资匮乏,已处于粮草不继、朝不保夕的困境之中,摇摇欲坠。

据黑水城出土文书中记载:夏献宗乾定二年(1224年),黑水城一个名叫仁勇的守将,借77岁高龄老母在堂患重病为由,呈请“议司”转任他到就近“司院”任职。这封请求调离黑水城的呈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黑水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西夏王国,很快就要成为蒙古帝国的盘中餐了。

1226年(西夏宝义元年),成吉思汗亲自统兵10万,发起了对西夏王朝最后的致命一击。

额济纳历史上的第三次“断档”,就发生在这一年。

蒙军先攻破兀剌海城,再向西进于当年三月即攻占黑水城。黑水城被攻克后,这里的党项人及兵民并未被迁,成吉思汗和蒙古军队最初也未在这里设立政权组织,这种“无政府”状态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元朝建国后派军队来此驻防和设立亦集乃路之后才结束。

而后,蒙古大军又一路攻取安西、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等地,经六盘山向西夏都城中兴府进军。

1227年(西夏宝义二年),夏末帝李睍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后蒙古军队尊照成吉思汗遗嘱将其杀害。由党项族建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封建统治王朝,共经历了190年的跌宕起伏,在蒙古大军的铁蹄践踏之下,终于彻底土崩瓦解,宣告灭亡。

四、故城再次焕青春  明军到来遭灭顶

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为讨伐海都之叛,解除西北方面的威胁,在黑水城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统辖这一地区及西宁、山丹两州。“亦集乃”为党项语,意为黑水。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居住生活需要。元朝在西夏黑水城的基础上扩筑和改造了原来的城池,在城内修建了总管府衙署等坊巷设施。扩建后的亦集乃城,城区面积比原来大了近三倍,城市的防御能力也得到加强。

亦集乃城内和关厢按区域划分为坊,每坊设一巷长。居住的居民有蒙古、回回、党项、汉、藏、维吾尔等。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有直通城门的东、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组成的整齐街道。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畜产品的互市场所。职业除官吏外有务农、做工、经商、手工业、儒户、占卜、宗教等。达鲁花赤统领亦集乃路,总管、同知、判官等高级官员由蒙古人担任。

元朝从内地迁来许多汉人和蒙古人,利用额济纳河的水利资源开渠造田,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并调集甘州屯田新军200人在亦集乃开凿合即渠,屯田达九十余顷。此外,西夏时期的灌溉水渠也得以充分利用。

这一时期的亦集乃城,农业、商贸、宗教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城内十分繁荣,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成为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商贸、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据推断,元朝亦集乃城的这种繁荣场景顶多只维持了20——30年的时间。黑水城“青春”焕发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

1344年(元至正四年),黄河大面积泛滥,山东、河南一带的几十万人沦为难民。伴随着严重的蝗灾和干旱,大批的难民被灾害和瘟疫夺走了性命。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随后,全国各地又相继爆发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红巾军起义。1352年(至正十二年),时年25岁的朱元璋到濠州城投奔了起义军首领郭子兴。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用了10天时间就攻破了元军的防守,并改集庆为应天。之后,于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八月打败了友军陈友谅部,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又打败张士诚部,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在起义军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十月,朱元璋向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发布了征讨文书,全面开始了对元朝的战争。

这个时期,亦集乃路地区仍然居住着元朝军队和居民,继续沿用甘肃行中书省、河西陇北道肃政廉防司、亦集乃路总管府等原有的官署和职官名称。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这里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粮食紧缺。

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称帝,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1368年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元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名叫妥欢贴睦尔。当明军于八月二日兵临城下时,才得知妥欢贴睦尔早在七月二十八日就带着后妃太子从建德门出,经居庸关逃往元上都(今开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了。北京已是一座无兵把守的空城,没有战火,没有硝烟,明军就这样和平接管了北京城,同时也宣告了元朝的灭亡。

为了彻底肃清北元势力,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出西路。三道并进,各统5万大军,以清沙漠。中路由雁门趋和林,东路由居庸出应昌,西路由金兰趋甘肃。冯胜师抵兰州后,即派傅友德为先锋,领5000骑兵直趋凉州,自己率大军随后跟进。

额济纳历史上的第四次“断档”,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当傅友德的骑兵来到凉州附近时,遭到元军抵抗,在明军猛烈攻击下,元军败退,弃城逃亡永昌方向,凉州城遂被明军占领。明军继续追击,来到永昌县。这时,冯胜也率领大军赶到,与傅友德会合。冯胜指挥陈德、傅友德一路追击来到甘州,将元军合围于别驾山(注:疑似今张掖东北龙首山,因为该山也称阿拉克山或笔架山),“俘斩万计”。这次战役,驻守河西走廊的元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冯胜和陈德留下来打扫战场,以收拢缴获的大量牲畜和战利品,分散、处置抓获的兵士和平民,安排军队镇守攻下的城池。

傅友德则奉命率领骑兵继续西进,经临泽、高台,一路上再未遭遇有效抵抗。六月初三,肃州(今甘肃酒泉)守将上都驴得知明军到来,亲自带领手下所有官吏和800多户居民到城外迎接,肃州城被明军和平接管。随后冯胜也赶到肃州,对投降归顺的军民给予安抚。

六月十一日,傅友德率骑兵驰抵亦集乃城下。

接下来,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史料中没有记载。唯一见证过当年发生这一切的,只有迄今依然矗立在荒漠戈壁中的亦集乃路故城——黑水城。

虽然无法知道当年这里发生的一切,但事情的最终结果却是难以更改的:

­­­——城内的衙署、寺庙及其它房屋被大火焚毁,城外繁华的居民区、街巷一并消失殆尽(考古证实)。

——额济纳河(弱水)改道,亦集乃城军民开垦耕种的农田因此荒废(史料记载可以佐证)。

——遍地可见各种陶器碎片和保存完好的磨盘、石碾,但它们的主人却不知去向(科兹洛夫首次踏入黑水城时见到的真实场景)。

——城内、城外地面上散落着大量人、畜碎骨(至今仍依稀可见)。

——城的西北角佛塔群附近北城墙上有个人工开凿的大洞(地湾城城墙上也有类似的洞)。

——不知道在这里停留了多长时间,傅友德才率领着他的骑兵向位于正西方向的安西、敦煌奔去,他此行的收获同样是巨大的:“至瓜沙州,获金银印及杂畜二万而还”。据此推测,在马可·波罗笔下“颇有骆驼牲畜”的亦集乃城,傅友德缴获的牲畜数量应该比瓜沙州的要多了去了。

明军之所以要焚毁城池、改变河道荒废农田、强迫居民迁入内地、赶走所有牲畜以绝后衍——这样做唯一能解释的理由就是,明朝统治者已经决定放弃这块领地,将额济纳地区作为明朝肃州卫和甘州卫的边外之地(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据《额济纳旗志》记载,1372年明朝军队攻打亦集乃路时,“岐王多尔济巴勒遁去,另一守将卜颜帖木尔献城投降。”

伴随战争的破坏与环境的变迁,黑水城被明朝统治者彻底废弃,当年这里的繁华与喧嚣永去不复,最终成为一片废墟,留下了无限迷幻的色彩与传说。

自此以后的近300年间,额济纳地区作为明朝边外的战乱荒芜之地,饱受战乱蹂躏,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入主额济纳绿洲前夕。

五、绿洲开怀迎新主  土尔扈特归“故里”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朝崇祯年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相处不睦,带领众部离开了原来的牧地塔尔巴哈台,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下游驻牧。实际上,和鄂尔勒克为了寻找新的迁徙地点,早在1618年他就指派忠实可靠的人去黑海沿岸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实地作了查看,确定了这一带的确是未被任何人占领的无主之地后,才最终决计举部西迁。在西迁之前,和鄂尔勒克于1628年向“四部联盟”的盟主达尔加通报了准备西迁的计划。次年,和鄂尔勒克率部众五万帐,历经千辛万苦,于1630年才西迁到了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河流域,与沙皇俄国为邻。最初,沙皇俄国与土尔扈特部进行互市,土尔扈特也因沙皇请求帮助其出兵打仗。后来土尔扈特的势力渐渐衰落,沙皇俄国遂把土尔扈特役为属部。由于土尔扈特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方面都与沙俄不同,虽被迫“受其役属,而心不甘,恒归向中国”。

从1655年(顺治十二年)开始,土尔扈特部不断派人到中国“奉表入贡”。1670年阿玉奇称汗后,在其执政的50多年间,与清朝政府的往来更加密切。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阿玉奇派侄子阿拉布珠尔为特使,偕同阿玉奇的孙子厄里克格以及阿拉布珠尔的母亲、妹妹、儿子丹忠,率500名精兵护卫,从驻地玛努托海出发,赴西藏熬茶礼佛并拜谒达赖喇嘛。厄里克格的使命则是到新疆后分道,经嘉峪关前往京城向康熙皇帝请安并进献大青马一匹后原路返回。

此时,年仅15岁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刚于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九月被藏王(第巴)桑结嘉措选定为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从藏南迎至拉萨后不久,西藏正处在青海和硕特蒙古和藏王因争立达赖喇嘛相互争斗的风云变幻之际。阿喇布珠尔一行走走停停,行进速度缓慢,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到达拉萨。

由于时局动荡,阿喇布珠尔一行礼佛完毕后匆匆离开拉萨,沿着来路经青海到新疆准备前往伏尔加河流域时,才得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因“散扎布事件”与阿玉奇汗彻底交恶,阿玉奇的孙子厄里克格在完成到京城向康熙皇帝请安并进献大青马的使命之后先行返回,途经准噶尔领地时被策妄阿拉布坦残忍杀害。已经开辟多年的由土尔扈特——哈萨克——准噶尔——嘉峪关——京城的这条贡路就此被完全阻断。

据《清史稿· 地理志》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阿玉奇之嫂携其子阿喇布珠尔入藏礼佛,准噶尔阻其归路,乃款塞乞内属,赐牧色尔腾”。又据《蒙古游牧记卷之十六》记载:“阿喇布珠尔自唐古特还,以新疆道阻,留嘉峪关外,遣使至京师乞内属。清朝政府悯其无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诏封阿喇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

以阿喇布珠尔正式受封为标志,阿喇布珠尔成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最早回归祖国的先驱,也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的始祖。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因感恩朝廷派员远赴伏尔加河流域看望叔叔阿玉奇和父亲那扎尔马木特,并得知了叔叔和父亲向康熙皇帝提出“切勿遣归”的请求,已经受封固山贝子12年的阿喇布珠尔“奏请从军效力,诏率兵五百驻噶斯,旋卒,其子丹忠袭”(见《清史稿》)。

丹忠即位后,又继续率部协同清军征讨准噶尔。因该部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嘉其功,丹忠于1729年(雍正七年)奉诏进京,由贝子晋升为多罗贝勒。

1731年(雍正九年),丹忠的属下莫尔根绰尔济叛附准噶尔,“丹忠惧怕被准噶尔侵并,求内徙。”陕甘总督查郎阿即令携戚属牧于阿拉克山(注:即位于今阿拉善右旗境内的龙首山。据《清史稿·列传三百七·番部》载:龙头山,蒙古谓之阿拉克鄂拉,乃甘州城北东大山)等处,同年,寻定牧于额济纳河。额济纳绿洲终于迎来了新主人。

1740年(乾隆五年),丹忠卒,前后在位24年。同年,其子罗卜藏达尔札袭,1753年(乾隆十八年)授札萨克印,编一旗,因“所部以来归在先,故称旧土尔扈特”。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罗卜藏达尔札卒。同年,旺扎勒车凌(罗卜藏达尔札长子)袭任札萨克,在位达43年之久,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任王爷。

1810年(嘉庆十五年)旺扎勒车凌卒。同年,东德布策仁(旺扎勒车凌次子)袭任札萨克,在位2年。

1812年(嘉庆十七年)巴雅尔莽奈(东德布策仁之子)袭任札萨克,在位29年。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卒。同年,达什车凌(巴雅尔莽奈之子)袭任札萨克。

额济纳历史上的第五次“断档”,就发生在达什车凌执政期间。

据清史稿《列传三百七·番部三》记载:“同治中,回匪滋事,陷肃州。是部与连境,蹂躏特重。时西路文报梗,是部设台站,递至阿拉善以达归化。九年以后,肃州回匪累出扰是部境以北,窜赛、扎两盟(今蒙古国境内),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十二年,是部贝勒达什车凌以防堵回匪阵亡。”

1865年(同治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以猎业为生的肃州南山回民最先开始暴动,于第二天攻陷嘉峪关后,即开始联系肃州东关回民起事。肃州回民用计骗开城门后攻入肃州城,守城的清兵官吏和城内的汉民悉数被杀。

肃州府与额济纳旗之间的驿站往来就此完全中断,额济纳旗郡王府上报的文书只能先送到阿拉善,再转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870年(同治九年)后,回匪不时窜入金塔县和额济纳旗境内烧杀抢掠,青山头一带的牧民被迫逃往马鬃山、古日乃、拐子湖地区躲避。一些史料记载可以印证:“肃州回民起事后,东至高台、甘州,西至安西、敦煌,北至金塔、毛目、天仓,都是他们来去自如的活动地域。”

1873年(同治十二年),受清廷昭示,旗府集结了70余人,分别在西河上游和东河中游一带堵截回匪进犯。但终因力量薄弱,消息闭塞,两地兵马不幸全部覆灭,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部贝勒达什车凌也在防堵回匪时阵亡,在位32年。

是年3月20日,衙门查干(注:位于今苏泊淖尔苏木乌兰图格嘎查所在地西南3公里处。1796年即嘉庆元年,时任王爷旺扎勒车凌将王府迁至这里)一带的300名回匪进入旗府,烧毁了所有房屋及档案资料,继而又向东窜到离此不远的达西却令庙,践踏了寺庙里的佛像并抢去了大部财产,寺庙被彻底焚毁,喇嘛也遭到残杀。回匪对平民也采取了三光政策,抢走沿途的一切牲畜和财物。

流窜到额济纳旗的这股回匪,从史料中无法确定是从青海过来的还是从新疆回援肃州的,或是从肃州本地出逃的三股中的哪一股。

之后,回匪向北窜入外蒙古境内,曾一度准备攻打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这里因有俄国军队驻守,他们装备精良,火力凶猛,回匪经过几次试探进攻,知道难以取胜,遂沿着乌里雅苏台——归化的大路南窜进入河套以东地区,最终被清军彻底剿灭。

据地方史料记载,这次回匪作乱,本旗被回兵杀害的军政人员70人,十队兵站的章盖、骑兵共39人,喇嘛、平民男女被杀害400 多人,共计509人。

回匪洗劫之后,当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百余户310人处于无家可归、无粮可食的地步。有的在居延海捉鱼捕鸟为生,有的在金塔、鼎新一带务农求存,流离失所长达近十年之久。

1872年(同治十一年)5月,左宗棠派兵进军肃州。清军以优势兵力完成了对肃州的重重包围,日夜不停用炮轰城,城墙随塌随被垒起,清军掘地道,也被城内回兵截断。经过18个月的艰苦围攻,即到1873年11月,守城回兵才最终投降。

回匪作乱近十年间,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遭受了巨大浩劫。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五年(1879年),大学士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部请恤。十二月,赠丹津郡王衔,予恤银一千一百两。”

1892年(光绪十八年)丹津卒,在位13年。同年,乌勒哲巴达尔呼袭任郡王,在位7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因病(也有在内部权力争夺中落败之说)被废黜。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达西袭任郡王,1913年觐见大总统袁世凯时被封为多罗郡王加亲王衔,在位31年。1930年卒。

图布辛巴雅尔(达西长子),1930年6月6日袭任郡王。1937年10月兼任国民党额济纳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在位8年。1938年3月病逝于青海塔尔寺。

塔旺嘉布(达西四子、图布辛巴雅尔胞弟),额济纳土尔扈特部最后一代王爷。1938年9月,国民党行政院第379次院务会议批准塔旺嘉布袭任札萨克郡王兼额济纳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后晋升中将军衔),于11月28日举行就职典礼。1949年9月27日,毅然决定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的统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此,额济纳旗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来源:李文清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