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额济纳

               ——史前篇

      额济纳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全旗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余人。这里地域辽阔,戈壁瀚海、沙漠绿洲、千年胡杨、河流湖泊构成奇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古道重镇、关隘要塞、烽燧城障、土尔扈特部东归演绎着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流沙坠简、黑水文献、现代化航天科技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额济纳旗胡杨林风景


    额济纳,古称“流沙”或“弱水流沙”,距今四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自西汉武帝起,各朝各代大都在此设置行政机构。《史记·五帝本纪》有这样的记载,传说中的高阳氏时代,其土地“北至幽陵,南至于高趾,西至于流沙”。这里所说的“流沙”,后人考证中大多认为是额济纳的居延泽。《尚书·禹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这些记载与传说,从一个方面印证了额济纳的久远历史。此外,近代的考古调查也为额济纳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006年,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在巴彦高勒、查勒格尔和巴彦桃来遗址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采集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夹砂红陶片和贝类等。

查勒格尔遗址地表散落的石叶


巴彦桃来遗址地表散落的彩陶片


巴彦桃来遗址地表堆积的陶片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额济纳河流域考察时,发现了细石器时期的夹砂红陶片,甚至在额济纳旗最西部的戈壁地带也采得一些石器。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瑙琨素木采集到一批红陶片和彩陶片,经分析研究,这些遗物均为夏、商、周时期的物品。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绿城遗址发掘清理一处新石器时期的墓葬和房址,出土部分夹砂红陶罐、红陶片、彩陶片和头骨,经鉴别,属于青铜时期遗物。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有双耳罐、单耳罐、壶、盘和网坠等。饰有绳纹、篮纹、网格纹、压印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等。彩陶纹饰以黑彩三角纹和条带纹为主。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石器有石叶、石核、石片、石镞;磨制石器多为生产工具,有斧、刀、凿、杵、磨棒和纺轮等。



绿城遗址中的房屋基址及周边环境


      据考古资料显示,距今3900年—3400的四坝文化,在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发展,并沿着“弱水”融入这一区域。由于额济纳河南北贯穿,形成自然河谷通道,能够为迁徙提供有利条件,因此河流两岸绿洲地带及其终端湖泽也就成为了理想栖息地和陆路交通及文化融合的交汇处。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则用无穷智慧和辛勤汗水,不断创造着灿烂美好的未来。

 

来源:阿拉善博物馆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