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德县本土文化的追寻与思考

近日,某平台上的一段白雪皑皑、策马踏雪、气势如虹的视频很火,相信看到过的人都知道,那是原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身披红斗篷,在辽阔的雪域草原上骏马奔驰,为当地旅游项目代言,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组团来打卡。网上人们直呼:“好美、好飒、好想去”,更有人说“ 已经在买票的路上了......”。
化德县不是地处中亚内陆腹地,不是群山环抱的昭苏县,也不是“天马之乡”,没有那么广袤无垠的雪地,也没有那么辽阔草原,更没有12万匹天马,所以,造就不出骏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壮观场景吸引游客。
但是,化德县同样历史悠久,和昭苏县一样,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化德县这片土地上已有人类在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裕民文化。

我虽是化德县人,但对化德县的了解真的不是很深,好多外地朋友问及化德县是个什么样的县的时候,我只能介绍个大概,所以,我一直在想,能否深入挖掘一下化德的历史底蕴,认真总结一下化德县的人文情怀,将具有深厚底蕴的的化德历史全面展示, 因为一直觉得,有一种东西名叫文化,这种东西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够摧毁的,她最终还是流存下来了,流传百世,就像戴望舒写的《偶成》一样:“一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从地理位置来看,化德县地处阴山北麓东端, 内蒙古大草原南缘,乌兰察布东北,属阴山山地与乌兰察布高原的过渡带,好似镶嵌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张家口坝上草原和乌兰察布草原上怀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百多年前是张库茶驼古道的必经驿站,古称“张库大道”之“嘉卜寺驿站”,曾经驼铃叮当、商旅云集,数百年来都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悠悠岁月,几经沧桑, 金界壕尚在,古城址犹存,德王府的残垣断壁仍依稀可觅,现在虽不是光彩夺目,但历代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顺应自然、顽强生存的印记,依然值得我们用心去追寻。
从历史变迁来看,这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戍边重镇。
所谓古城,就是在化德境内发掘两处遗址,一处是距今约8400年的裕民遗址,一处是距今大概延续约7800年左右四麻沟遗址。这个发现可不得了,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空白,为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中国北方生态交错地带的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产生提供了线索,也为研究裕民文化谱系的纵向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大都知道,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而裕民文化要比红山文化还早1000多年。
由此可见,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所谓重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戍边重镇。大家都听过《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唱醉了多少军人伉俪的心,将军人军嫂的深切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1969年10月,北京军区守备一师进驻化德县二道河秋灵沟,开始了长达22年的驻防,驻防期间,守备一师官兵抢筑工事,开山凿洞, 修筑了一道能打能防的地下钢铁长城,守备一师扎根边疆戍边卫边的英雄事迹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报表彰,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铸就了“艰苦奋斗,扎根边疆”的“干枝梅”精神享誉全军全国。而《十五的月亮》中的夫妻原型就是原守备一师参谋长后出任师长的邱金凯将军,其妻李友霞多年来照顾生病的公婆,一直伺候到二老去世,又独自将小叔子、小姑子拉扯成人。这样的事例激起艺术家石祥的创作冲动,由此有了传之久远的经典之作。不论是“干枝梅”精神,还是《十五的月亮》,正如石老所言:“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航标,是一支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

可说自豪地说,化德县是十五的月亮升起并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的地方。为了纪念原守备一师与化德人民共同谱写同心协力固守北疆的壮丽史诗,缅怀原守备一师驻扎期间为国牺牲的革命烈士,化德县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及秋灵沟戍边博物馆。
2016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第六批新增96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化德烈士陵园位列其中,成为乌兰察布地区仅有的两处国家级烈士陵园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是驿站重镇,也就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大道。这是一条享誉海外、名声鹤起的贸易之道,化德县境内有52公里,是其中重要的节点驿站。十九世纪中叶,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详尽描述了一条中国古商道,这条商道从塞外名城张家口开始,至蒙古库伦(今乌兰巴托)结束,民间俗称“张库大道”。后因商贸之需,向北延伸至恰克图、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圣彼得堡,并最终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向南经天津、上海、武汉,直至中国南方产茶区,最终形成一条以茶叶生产、运输和贸易为主的“草原茶叶之路”,又称“草原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连接中俄乃至中欧的“世纪动脉”。
1263年,精心修缮的大都至上都的四条驿道,都在长城脚下的边塞小镇张家口相遇,张库大道迎来繁盛的第一个高峰。至此,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来往南北的邮差、官员、蒙古王公、商旅络绎不绝的背影,以及在此发生的或壮烈、或平凡、或幽怨、或欢喜的故事,为原本苍凉、孤寂的张库大道增添了无穷的人间温暖和生命气息。
但文人笔下那些张库大道的运货人,则带有几分浪漫和洒脱,完全看不到丝毫的艰辛与愁苦。清朝官员查慎行在考察张库大道之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车辙行腾市井嚣,百年修养得今朝,黄云匝地遮沙漠,衰草连冈走骆驼” 。我想,此时查慎行的心境一定是极其愉悦的,他以局外人的眼光,旅游者的心态,文学的情趣勾勒出的张库大道上跋涉者的形象,实在潇洒可爱。现在我们都可以想象的到,从茶马古道上驶来的运货的牛车、骆驼,驼铃声声,每天穿梭于两城之间,所经之地水草丰美,在古老的蒙古高原上那道驿路风采是多么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历史时空风云变幻,繁荣了一百余年的张库大道日渐式微,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它几乎消失于岁月烟尘中,最终定格为一段让人难以释怀的历史记忆。如今,这条路上凝聚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交融与合作、多元与共赢的特色,以及商人的勤奋、刻苦、精细与睿智同张库大道沿线人们的豪放、豁达、诚挚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北方商业文化和商业精神,成为的珍贵化德文化遗产。
言表于此,我想读者已经对化德的人文情怀,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有了大概的了解,这就是化德文化,简称“德”文化,就像人民广场矗立的百德柱,虽然是新文化,但早已被广大群众接受。她是经过历代化德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具有独特性和广泛性,像莜面一样厚重,像土豆一样真实、像羊皮袄一样暖人心扉 。
在此,我也真诚的希望大家去化德做客,更欢迎组团来打卡,这里地域广阔,土地肥沃,气候独特,本地种植的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杂粮、杂豆规模大、产量高、味美质优,“化德大白菜”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化德产品犹如化德人品,将带给您舌尖上的享受、生活中的温暖,请您关注、望您享用,热情的化德人,欢迎您的到来。

作者简介


郝国星,1985年出生,化德县人,现任化德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喜欢阅读,喜欢文学,喜欢行走在文字的云端。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审稿:李和


编辑:叶

来     源:作者供稿
主     管:中共化德县委员会宣传部
主     办:化德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     编:化德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hdxwl2018@163.com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