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晓梅

当人们提起长城,就会想到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然而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绵延逶迤的古长城,它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以其“历史悠久、筑城朝代众多、长城之长、种类最全、分布地区最广”。位居全国“五冠”。

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极其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世界建筑史上少有的一大奇迹,它以其浩大的工程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世。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中国历代长城墙体总长度达21196.18公里,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代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长城墙体调查总长度为7570千米,位居全国第一,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内蒙古长城包括了战国、战国燕、战国秦、秦代、西汉、东汉、北魏、北宋、西夏、金代、明代等11个时期,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为“中国万里长城”伟大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王朝几乎都曾予以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从几百公里到1000—2000公里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秦始皇修造万里长城是秦统一中原后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措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肃临洮(今临洮新添镇三十墩村)、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东西横贯西吉、固原、盆阳三县。在包头市固阳县城北7公里处的色尔腾山上,一条蜿蜒的巨龙盘亘静卧于崇山峻岭之间。远远望去,雄伟壮观,气势雄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为了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汉长城全长两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在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时,为加强经常的防御而修筑。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河西汉塞西段的保存状况是最完整的,特别是在汉代玉门关的小方盘附近。远远望去,汉塞犹如一条无尽头的苍龙,横卧于沙漠瀚海的天地之间。残留的高度仍有3.75米,基宽3米,顶宽1.5米。因当地多砂砾、碎石,缺乏用于夯筑的黄土,古人也就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建筑方式。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稳固,又用芦苇作垫和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使砾石凝结,坚实无比。虽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仍屹立于戈壁风沙之中,蔚为壮观,实为中国军事及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明代是大规模修长城的最后一个朝代。明朝灭元,元顺帝妥懽贴睦尔退出大都北京后,北元仍据有东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西至今新疆天山,北抵今俄罗斯和内蒙古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至长城的大片土地。同时,在辽东、陕、甘和云南等地还有不少兵力,例如在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治下就有十余万蒙古驻军。在辽东则驻扎着二十多万蒙古军队。他们仍奉北元为正朔,策应北元的军事行动。故元室的残余力量退居大漠南北以后的数十年中,他们仍力图恢复对中原的统治。而明太祖朱元璋也极欲乘胜消灭北元,统一全中国。这样在洪武年间双方便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对漠南漠北几乎是连年用兵。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又接连六次派兵进攻漠北,直到最后朱棣也病死于回师途中。后来,游牧于漠西的蒙古瓦剌兴起,瓦剌部首领也先并吞鞑靼统一漠北,并南下大举攻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瓦剌与明会战于土木堡(河北怀来东),明全军覆没,英宗为瓦剌所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同年,也先又挟英宗攻破紫荆关,兵临北京城,迫使明廷订立城下之盟。十五世纪五十年代即明景泰年间,鞑靼部复起,占据河套(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一带),又扰明边,双方相持达一个多世纪。

明万历时,女真又兴起于辽河流域,逐步并吞漠南、漠北,虎视中原。因此,明王朝对于北部防务,特别重视。

关于明筑长城之事,远在朱元璋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就已有了思想准备,在宋(红巾军首领韩林儿所建国号)龙凤三年(1357)他就接受了安徽休宁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高筑墙”即筑城设防的意思。十年后他取得政权的当年(洪武元年,1368年),就开始了长城障塞的修筑工程。此后在明统治的二百七十年中,几乎从未停止过修筑长城和经营边防。明代称长城为“边”或“边墙”,就其功能和规模又分为“大边”、“小边”、“主边”、“次边”。也有在重要关隘险塞地段修筑好几重城墙的,有的甚至多到十几重。

我自幼出生在明长城脚下。古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在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远眺村庄梁顶端,长城内外的山峁上,矗立着一个个黄土夯就的建筑,或四四方方,或圆圆整整,上小下大,那就是烽火台(本地人叫“台墩子”),那上面弹坑累累,荒草萋萋。


以后,我在内蒙古明长城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清水河县生活。故乡清水河山大沟深,自然生态恶劣,但中华民族文明象征母亲河——黄河、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标记——长城在这里的老牛湾美妙邂逅、亲密握手,明代山西内长城和外长城交接点的丫角墩也在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

值得欣喜的是,故乡的老牛湾景区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4A级旅游景区,北堡乡口子上村建立了明长城保护工作站并设立展厅,丫角山长城也开始在旅游规划中。每年一届的长城旅游文化艺术节今年已连续开到第十二届了,而且从去年开始组织召开了首届明长城研讨会,今年8月9日召开了第二届,来自全国8个省市及周边友邻旗县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从而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长城研究工作的交流和研讨,促进长城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实现长城资源在保护中利用,长城文明在研究中传播,长城文化在传播中传承,实现服务社会、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更让人高兴的是,家乡清水河明长城保护三十年,让更多人主动爱上长城。在近三十年的长城保护中,政府与民间联动已步入正规。之前由于保护意识模糊,居住在长城脚下的住户甚至拆掉长城上的砖块改作他用。但随着长城保护队伍的不断拓展,这种现象已经基本绝迹。从1990年至今的近30年中,当地政府联合山西省平鲁县、偏关县曾成立两省(区)三县长城联防保护委员会。2007年起在政府的倡议下组建民间保护组织“清水河县明长城保护队”,吸收看护员25名。2012年,在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成立了清水河县明长城保护工作站。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清水河明长城,近期当地政府出台了系列举措,引导让每位游客喜欢上长城,保护长城。

作者简介

高晓梅,高旺次女,1968年1月生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内蒙古师大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中国《桥》杂志社驻内蒙古记者站、《中国经济新闻报》驻内蒙古记者站任记者,曾任中国《万里长城》杂志社社长、内蒙古长城旅游公司总经理、主编《中国县级新闻界人物》《长城烽火》《新星从这里升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论文集》《21世纪教育研究与实践文集》《内蒙古长城研讨会文集》(第一辑)等书籍。现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内蒙古长城研究会秘书长。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