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达斡尔族传统婚礼

 文/图  张鲁斌


在八月的一个夜晚,我受一位达斡尔族老友之邀,来到了富拉尔基区杜达乡罕伯岱村,为其亲属拍摄婚礼。刚刚进其家门就看见新郎的父母,正在院中摆设香案跪拜,祈求儿子的婚礼顺利、平安……


传统的达斡尔族婚俗,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致,就询问老友,现能否去趟新娘家拍摄。老友看我如此执着,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并在去新娘家的路上跟我聊起了达斡尔族婚俗。
达斡尔族人自古就对男婚女嫁之事非常重视,其婚俗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族内规定,禁止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及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互相通婚。其婚姻大多是由长辈托媒说亲,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且忌讳女子年龄偶数出嫁。
当双方婚事定妥之后,男方要根据自家财力而择定送女方家牛、马、羊和酒,称之为大礼。送彩礼的这一天,姑娘要躲开未婚夫不与相见。结婚之前,需再过次小礼,一般是衣物、手饰、钱等物品。但结婚日期要请看事先生〔达语称∶莫托沁〕选择吉日。整个婚事过程分提亲、相亲、过礼、出嫁、婚宴、回门等程序。其中还要穿插歌唱“提亲歌、思念歌、瞩托歌、祝酒歌、回娘家”等达族传统民歌。
出嫁之日,要由女方家组织车队送新娘到婆家,所经之路的水井都要盖上红布,以示喜庆和安全。在迎接新娘时,婆家要在送亲车队到达村口之时,点上三堆火,意“红红火火,避邪扶正”。但居住在各个地方的达斡尔族人,由于受地域环境和其它邻近民族的影响,婚俗有其共性,也各自有其个性之处。
当我听的正入迷之时,车已经到了新娘家。进门之后,就感觉到了新娘家的喜庆气氛与新郎家略有不同。虽然新娘的爸爸和妈妈是笑迎喜送着宾客,但面对即将出嫁的女儿,妈妈还是露出了万般的不舍,述说着温馨的话语,是千叮咛万瞩托……。妈妈的关爱,让女儿是醉满心头,流出感恩和激动的热泪。


次日,鸡鸣之时,新娘就被姑姑喊起绞脸修鬓。看到妆后的宝贝女儿更加千娇百媚,爸爸感叹的说到“女大不中留呀,小鹰雏长大了,该独自飞翔了。”吉时已到,妈妈抹着喜泪,让丈夫把女儿背上了红篷喜车。娘家嫂子给羞涩而兴奋的新娘披上了红盖头,大家是一路欢歌笑语,连鸟儿也被吸引围绕在新娘的喜车旁,吱吱喳喳地欢唱。当送亲队伍快要到目的地时却绕到村的西头,原来达斡尔族有“喜车不管从那个方向来,当快要到达新郎家时也要调转车头迎着太阳走,意思是前途光明。即使是阴天或路远日落才到达,也要在新郎家大门的西侧挂上一面“象征着太阳”的镜子。


当喜车到达村西口时,新郎和婆家的长者们早以在此等侯,并盛情躬请娘家qie们喝上一杯下马酒。喜车又启程行至新郎家院门口,待震耳欲聋的鞭炮响过之后,喜婆婆走到喜车前,欢天喜地接过了新娘递过来的喜盆。新郎则怀着迫切的心情从喜车上抱起新娘,走进院内跪拜在香案前。婚礼执宾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后,新郎与新娘踏着红地毯走到新房门前,新郎掀起了新娘的红盖头,用马鞭将其挑向房顶才步入新房,而这寓意着新郎与新娘从此“走鸿运”迈向新的生活。然而随后跟进的来宾们,却要在新房门前喝上一盅进门酒方可进入。


此时,屋中的新郎正在为新娘脱鞋,让其上炕“坐福”,寓示“幸福平安”。接着新娘又在盛满水的喜盆中捞出了数枚金帀,又净了净手,象征“聚财进宝”,洗去一路风尘。随后婚宴在新娘对公婆的“改口”和“敬酒”的祝福声中拉开了帷幕,热情奔放的达斡尔族人饮酒高歌,跳起欢快的罕伯舞,“祝酒”的歌声是此起彼伏。


当夜幕降临时,娘家嫂子开始在新房里为俩位新人铺被子、挂幔帐和房前婚教。〔达族在新娘出嫁时,有娘家嫂子陪同其住婆家三天的婚俗,为的是房前婚教和传授忠孝礼仪。〕而隆重的婚礼到此并未真正结束,婚夜狂欢才刚刚开始。村民们在村中的休闲广场又点起篝火,欢快愉悦的跳起了罕伯舞,庆祝俩位新人的喜结良缘。


这次有幸拍摄濒临失传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深知它是集其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信仰、忠孝礼仪、传统歌舞、房前婚教”等民族文化元素的综合体现。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达斡尔族传统的婚俗也融入了新的理念。但对优生学和忠孝礼仪的恪守,达斡尔人却从未改变。这是对其民俗传承的推崇与尊重,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充分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摄影作品展示





《人生启航》摄影:张鲁斌



《冬季校园》摄影:张鲁斌



《宝妈上阵》摄影﹕张鲁斌



《戏水蛟龙》摄影:张鲁斌



《国之重器“换新装”》摄影 陈建军



《五包争妍》摄影 陈建军



《测量》摄影 陈建军



《闪光的青春》摄影 陈建军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