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的厄鲁特蒙古人经常这样教育媳妇和女儿们:“孩子,人们看到你的衣服第一句话是问这个衣服是谁做的?而不是问这件衣服做了几天?”厄鲁特蒙古族的独妇女必须会缝制自己的所有的服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一部分传统的服饰与手艺正在逐渐丢失,一些深爱自己民族的人士,倚仗微薄之力不遗余力的继承和传承着这些珍贵的民族符号,

访厄鲁特蒙古族服饰传承人斯仁吉木就是其中一位。她曾在第八届中国蒙古族服饰大赛上获传统服饰一等奖(服饰)。她制作的男女全套服饰被收集到内蒙古标准化院厄鲁特蒙古族服饰国家标准册。

飞针走线间传递的民族情


今年62岁的斯仁吉木从小就喜爱做手工。小时候每当放学放假期间,她常常围绕在老人身边看她们飞针走线,美妙而神奇的制品让她流连、爱不释手。斯仁吉木的外祖母是一位勤劳持家、心灵手巧的人,她不仅教会自己的孩子学做熟皮缝衣做靴子的手艺还教左邻右舍的孩子。经过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十几岁时,她就会给自己和弟妹们做简单的蒙古袍了。等到工作后,她包下了全家人的民族服装制作。成家后,斯仁吉木的婆婆不仅能做草原妇女应做的全部手艺,还鼓励子女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讲述古老故事中美丽服装的穿戴及用途,并将大部分手艺保留并传给子一代和孙一代。

据说,从远古时候起,厄鲁特蒙古族妇女就必须会缝制自己的所有服饰,如果哪个女人不会就会让人耻笑,也很难找到婆家,因而厄鲁特人从很小就教育女孩子学手艺,做精美的服装。在那达幕、庆丰收、春节、婚嫁时,女孩子们就能一显身手,穿上自己制作的精美服装互比高低。有老人们经常这样教育媳妇和女儿们:“孩子,人们看到你的衣服第一句话是问这个衣服是谁做的?而不是问这件衣服做了几天?”这不难看出,厄鲁特人非常讲究精湛的手艺并有极高的审美观。这样代代相传,老人们以口述古老的传说(传说中有好多美丽的妇人、女孩子和勤劳勇敢的男人们的穿戴的描述)、亲手制做、手把手教的方式相传至今。

“将戈”象征团结坚毅


厄鲁特蒙古族从阿拉泰迁移伊敏地区近三百年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服饰及生活习俗,如四季蒙古袍的制作方法、热皮方法、镶边的手法、钉扣襻的手法、还在沿用。

厄鲁特蒙古族的服饰,按年龄区分为男、女、老、少、幼;女装分已婚和未婚。按季节区分为春、夏、秋、冬。按用途区分为防寒的,护手护腿的。装饰区分为发套银制佩饰、胸佩饰、马甲佩饰、帽子佩饰。

每个季节每套服饰都有着自已独有的名称:夏季的蒙古袍以各种绸缎或棉毛呢面料缝制,带里子从颈部直到下摆用各色裤锦镶三层细边不间断象一道长河经千山万水源远流长,叫做“嘎格日”,此装男女同样。不带里子用单薄的面料做的袍子叫“察木察”(camca)camca。春秋穿的棉制手针缝的蒙古袍叫做“拉布希格”,也是男女同样。男子戴有双银筷子的银刀火镰绣花烟荷包、鼻烟壶包等美观实用的挂件。冬天有小羔皮袍、大羔皮袍、秋羊皮袍、冬羊皮袍,它们用绸缎绵毛呢等做面,用熏制的无面的皮袍叫“讷黑德勒”。冬季防寒劳动方便的手袖套叫“郭如布其”,用羊皮或水貂水獭皮缝制。上身穿有更能御寒的用牛犊马驹羊羔皮或动物皮做的短外衣叫“胡如木”,长款的叫“达哈”等。脚穿适合雪地山地和草地的翘尖上面有绣花或缕花靴子叫着“玛格”。

帽子尖顶上的结叫“将戈”,象征团结坚毅,大多用皮草制成,女帽戴有珠宝和银饰物。女孩子在两边各梳九条小辫子叫“祥和”,头戴羊毛薄毡镶有五彩边的帽子。戴有绣花香包小饰物等。另外还有独特的萨滿服,萨滿用具,如萨滿鼓是用当地产的山羊皮,使用独特的方法手工制作的。


独有的长马甲与发套


因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从事着牧业生产,厄鲁特蒙古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和游牧,厄鲁特蒙古族服饰形成了自己已鲜明的特征。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服饰不同,厄鲁特蒙古袍外还有一件长马甲,蒙语为“斯格德格”。长马甲,肩宽而上翅,硬度较强,不带扣子,用带饰物的银链连住。女马甲左侧带有白、红、黄、绿、蓝五彩方丝巾,代表乳汁、火种、宗教、草原生命、长生天。右侧戴有针线包、白银制成的弯月型饰物下面吊有镊子、牙签、锥子、夹子、掏耳勺等妇女们常用的美容及生活必须需品。据说,长马甲在战乱中起到护肩的作用。

发套是厄鲁特蒙古族妇女特有的保护长发的装饰品,蒙语称为“套和格”。发套用黑色大绒做成,宽约1212厘米,长短因人而宜,上面用彩色丝线手绣上精美的象征吉祥的图案,末端装饰着白银和黑丝线做成的长约20、3020、30厘米的长穗。飘逸的黑色长穗像妇女的头发,寓意妇女健康美丽。


熠熠生辉的退休生活


退休后,她一心挖掘整理厄鲁特蒙古族传统服饰,前后拜访了十几位健在的老人,掌握了更多的传统制作手艺,制做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服饰及佩件。

多年来,斯仁吉木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是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饰协会理事,成立了民族服饰研究制作工作室,多次参加了鄂温克旗那达幕和市那达幕及接待外宾的服饰表演。为发展鄂温克旗多民族多元文化和旅游强旗,伊敏苏木于2008年62008年6月组建了完全由牧民组成的厄鲁特服饰表演队,在苏木那达幕大会和建旗五十周年大会上以独有的服饰特色和表演风格引起了广泛的观注和好评,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情”大型文艺晚会。20092009年,参加中国卫拉文化历史研讨会并发表了关于厄鲁特蒙古族服饰的论文,在晚会上进行了服饰表演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更多的关注。关于厄鲁特服饰的论文还被征集到内蒙古文化厅《中国蒙古族服饰》一书。20092009年和20112011年,参加了内蒙古电视台春晚(服饰)表演。20122012年,参加阿拉善国际卫拉特艺术节(服饰 )。此外,在第八届中国蒙古族服饰大赛上获传统服饰一等奖(服饰)。她制作的男女全套服饰被收集到内蒙古标准化院厄鲁特蒙古族服饰国家标准册。


服饰的传承


由于多年的战乱和迁移有一部分传统的厄鲁特服饰与手工在丢失,如:“斯格德格”、“陶和格”、“陶尔其格”帽子、鱼脊绣、盘针绣等等。谱系为:一些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用材正丢失。尤其是银制首饰的工匠已经没有本民族的了。服装精工细做的工匠也越来越少。近年来由于制做的繁杂、手工费用低廉、有制作手工技艺的人也逐渐失去信心。
本报记者 艳梅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呼伦贝尔新闻网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