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为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力量。蒙古传统音乐,以其鲜明的

特色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更深刻的进行欣赏,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必须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对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一、内蒙古传统音乐的整体特点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游牧、草原文化下孕育出了与农耕文明迥然不同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蒙古族想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更有着“音乐名族”的美称,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蒙古人民由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且珍贵的音乐财富。

内蒙古的传统音乐,利用歌曲的形式传承下来,保留着游牧民族独特的曲风,在情感的表达过程中展现出的壮美性、高声的嘹亮浑厚、低声的吟唱回荡,其音乐在旋律上有着明显的悠扬、装饰性的特点,在节奏与句式上展现出了明显的简洁性。这些都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中保存下来,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豪放、爽朗的性格,是草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达。

二、在类型分类下的音乐特点

(一)从音乐形式划分

1.长调

长调已经被列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行列,在我国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能代表蒙古传统音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应用于蒙古歌曲中时,由于其舒缓、悠远的表现形式,经常用于叙事长歌的表现。在乐器马头琴等的配合下,可以将这一类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的放大。

长调音乐的表现形式,一般侧重于长音,演唱者可以根据歌曲和自身的情感抒发,将曲调进行自由延长,从而在唱腔和旋律上展现出辽阔、粗犷、豪放的草原特色。同时,在长调中,经常会使用“咦呦”、“哒咦”等衬托词,使整个歌曲更加连贯,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显得更为顺畅。这类衬托词在高音中一般属于开口音或者是半开口音,当处在中音时则相对应用较为灵活,在歌曲结尾处出现的衬托词,禅意闭口音或半开口音呈现。

2.短调

短调的发展进程相对较快,在内蒙古的一些半农耕区、半牧区,都使用这一类的歌曲作为民歌,所以实际演唱时汉语的应用相对较多,不仅受到蒙古族的青睐,在很作汉族聚集地也有这类的歌曲。

在演唱方法上,明显的区别于长调,有固定的韵律和节拍,通常是两句式和四句式的形式[1]。在歌词的内容上虽然简单,还受到句式的影响,但丝毫不阻碍其灵活性的发挥,通过叠字的灵活运用,加强表演性。

(二)从场景应用划分

在整体的场景应用中,蒙古音乐表现出明显的丰富性,包括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曲、叙事歌、好来宝等多种形式。但在这所有的类型中,都与蒙古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以下几点对蒙古音乐的特征展开讨论。

1.牧歌

在游牧式的生活方式下,产生了牧歌这一独特的艺术类型。牧歌通常以赞美草原、歌唱生活为主题,在歌唱自然的同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展望。在具体的表现风格上,对于其他类型的蒙古音乐产生了深远且浓厚的影响,曲调中保留了蒙古音乐中特有的辽阔与舒展,节奏上更是通过疏、密相间的形式凸显歌曲艺术层次的丰富性。在通常情况下,上行乐句还是舒缓为主,下行乐句就变为灵活跳跃的三连音节,更加增添了乐曲的绚丽、华彩。

2.赞歌

赞歌往往由于表现英雄人物或是伟岸的山川,常常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或是其他形式的庆典场合中应用。赞歌的曲调相对简洁,但充满了力量,在鲜明整齐的节奏中,很少使用相对华丽的装饰音,在旋律的起伏上也没有赞歌的波澜宏大。在展示的过程中,经常以独唱的形式出现,但在相对较为古老的赞歌中,也能发现一些简单的和音。

3.思乡曲

思乡曲在蒙古的音乐中最为常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演唱形式,在其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思乡曲的表现形式中,可以明确的区分出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男子的思乡曲,在传统的应用中,会在军队出征时演唱。而另一类,则是描写女士的思乡曲,相较于前者,这类歌曲更多的展现出悠扬委婉的旋律。

4.礼俗曲

礼俗歌曲,顾名思义是应用于特定场合的一类歌曲的总称,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具体如婚宴、葬礼中都有着特定的表现形式,并根据这具体的场合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例如,在婚宴中曲调展现更显热烈与欢快,体现出风格的多样性。而相反的,在葬礼中曲调则以庄重、哀婉为主,并由多人共同演唱。另外,在举行那达慕大会时,也会用到礼俗歌,通常由一人高音引唱,并由其他人低音附和作为伴唱。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会在生活中逐渐发展并壮大,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更是这一观点的良好佐证。在蒙古传统音乐中,其高亢、豪迈、简洁、悠扬的特点在实际的歌曲类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长调、牧歌、赞歌、思乡曲等具体的表现形式,将内蒙古传统音乐的特點展现在人们面前。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