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为四子王旗1936年的一段历史事件的实况再现,通过该贴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潘迪贡扎布王爷为其少王爷迎娶新娘的热闹场景,也可通过这件事,了解和研究当时的四子王旗的历史状况。


本帖文字材料和照片系当年著名的战地记者方大增发表刊登于《中华(上海)》1937年51期的摄影报道。资料来源于杨红林著作的《1936绥远--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增的抗战记录》一书


四子王府是乌兰察布盟中的一个部落,又名四子部落旗,前者是指着他的王府而言,后者则为其整个的部落之名。位置在乌兰花之北四十里,距锡拉穆林庙(大庙)八十里,全部落的面积约三百方里,并且都是丰沃的草原,拥有大批的牲畜,所以在乌盟中算是一个大部落了,其势力与富庶则仅次于德王统治的西苏尼特。


王府全景



四子王府建筑在一块宽广的草原上,但是他的四周则被矮小的山坡围绕着,依然形成了王府的天然城垣,不过这〈城垣〉里面没有街市或商店,只有孤立着的一片美丽辉煌的建筑,其余的地方即满生着牧草,有数不清的牛羊骏马游散其间,这只不过是王爷的小部分〈家畜〉而已,他的大半财富,还都在更北的草原上,到那里才能真正见到牧畜事业之伟大的景象!


(上图:潘王步入婚礼礼堂,下图:王府四大臣)


四子王因其名为潘某,故又叫潘王,他大半的时间都住在归绥,那里也有他的府,他有流线型汽车往返于大青山的前后两地相距约二百里路程,用现代的交通工具亦顾方便。这次因为参加他的公子的婚礼,所以他特意赶回来了。有位黄文锦先生是他的参谋长,黄君年约三十左右,汉语很流利,可算是蒙古的交际家,与外界往来都由他负责,和外交部长机务差不多,此外,王府里尚有〈大臣〉四人,则专管部落中的政务,黄君的思想是比较前进的,〈大臣〉们则倾向于保守。


四子王府可以分成两部分,东面一片平房是王府,其建筑式样与北平的前满王府差不多,在府的门口,也有卫兵值岗,不过这卫兵总表现出没有精神的样子,他们的枪都锈的不能用了,记者告诉他们这枪需要常常擦的,但是他们笑着摇摇头,也许是不懂我的话,也许是表示他们懒的擦。在王府的西部另有一片西藏式的宗教建筑,这是王爷的家庙,四壁均刷以白粉,沿以朱边,更加上金顶的饰裱真是美丽至极。再就是蒙古人的红绿袍子也给这荒凉的草地上增加不少生气。


王府的房子间数有限,所以这时又搭起五六座蒙古包来,以便招待贺喜的宾客。这许多蒙古包搭在一起,真是洋洋大观,好看得很!蒙古人的礼物多用牲畜,但亦有用毡垫、哈达者,前者为重礼,后者为一般交际礼品,他们是是很重礼物的,不只如此,对礼节亦同样重视,来宾们彼此相见均以鼻烟壶握在手里对揉,尤如一般的握手礼,在两人对换着揉鼻烟壶之时,则互问“你们都好,牲口吃的好,在你们那地方有什么稀罕事吗?……”。


来宾中有多位少女,他们在人群中处处表现出〈风头十足〉的态度。她们确乎是非常的美丽,这种美丽包括健康、容貌、性格。她们是很快乐的,就是很少受着虚伪的礼教的逼害,假若她们没有兄弟,就终身不出嫁,到相当年龄举行一次郑重的拜火礼,从此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她们所爱的男人来同居,对方也许是路过的,旅行者、喇嘛、或者有永久性的伴侣,这都是不计较的。















结婚典礼中的两位主角之一------新娘,她的家四子王府新郎的家有二百里路,迎亲去的马车,前三天即以出发,在结婚的正日子这天,迎亲的途中临时搭起两座蒙古包与一座帐篷,约距王府十里路远,新娘用马车接到,即在此包中休息,然后新郎就由王府出来,骑着快马背着弓箭,带领百十多个随从,〈组织〉了个〈迎亲大队〉,前面还有一个张着黄旗的〈开路先锋〉,就驰骋到新娘休息的地方,他------新郎进入另外一个包里休息,弓箭则挂在门外,然后新娘从她的包里走到新郎的包里来,由一个长者念了半天喜令,于是新郎与其迎亲大队又复原班回去,新娘此番则换骑马,由两位武官护送随行。新娘的脸用布蒙着的,及到了王府按礼先围着府转一个大圈子,然后即进入王府的测院休息。虽然四子王有他富丽堂皇的大王府,但是举行婚礼确在一个蒙古包里,潘王首先来到这当做礼堂的蒙古包,再接着就是新郎进来,这时候新娘便是全身用布包起来,由一位女佣相扶引着步入礼堂,在礼堂的门口有一个侍从捧着一座花瓶,瓶中有一支孔雀翎,来宾都拥在门口看热闹,及到行礼完毕,于是全体回到王爷府里去,新郎拔下身上配着的箭,把新娘蒙着脸的布挑开,结婚仪式宣告完成。


贺喜的来宾很少当日回去的,差不多都住在这里,晚间举行盛大的宴会,吃的酒席已多半汉化,不过碗筷均是自带,蒙古人照例各人都有一个木碗藏在怀里,并且还有一套筷子与小刀挂在身边,在使用之前,习惯拿到火上烤一下,大概是为了消毒。


白天所看到的那几位少女,在宴席上大显其艺术天才,常离坐舞蹈,并伴以动听的蒙古乐队之演奏,这使赴宴席的宾客,都为之增加不少兴奋呀!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