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医药事业发展历程略谈

     青海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晏县、祁连县、门源县、共和县及西宁等地区,据2010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海蒙古族人口为99815万人,截至2019年已超过10万。蒙古族是青海世居的五个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居住面积达青海省总面积的一半,自十三世纪初进驻青海以来就将蒙古文化带入了青藏高原,并在这里与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都蒙古文化体系。

历史上的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分布图

   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蒙医药学也随着蒙古民族的兴起而产生,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有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了。在十三世纪以前蒙医药学保持着纯粹的蒙古文化特点,十三世纪蒙古人开始对外扩张,足迹踏遍欧亚大陆,蒙古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开始交流融合,蒙医药学理论受到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吐蕃医学、汉方医学等医学的影响,吸收了这些医学的理论和经验,丰富了蒙医药学的内容,基本形成了现代蒙医药学的雏形,后来随着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广泛传播,青海作为藏区与蒙古之间的桥梁,对蒙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曼巴扎仓的兴起

  1725年青海塔尔寺曼巴扎仓建立,当时青海及安多地区属卫拉特蒙古统治地区,很多蒙古族僧人在塔尔寺出家为僧,其中一部分僧人在塔尔寺曼巴扎仓学习医学,成为蒙藏医学在青海发展的骨干力量。

  1763年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布创建了拉卜楞寺时轮扎仓(丁科扎仓),研习天文历算及藏医学;1782年他又仿照拉萨药王山寺医学利众院模式,在拉卜楞寺创建了曼巴扎仓,二世嘉木样活佛主持了隆重的曼巴扎仓奠基仪式,并亲自在仪式上宣读了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1784年,年近花甲的二世嘉木样活佛因青海河南蒙古亲王的指派,亲赴拉萨,向第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禀告了创建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筹建过程,并请求委派医学高僧到这里给河南亲王任保健医生,达赖喇嘛准其所求,选派著名的藏医药学家藏曼·益希桑布和他的弟子多杰然降巴、药王山寺的名医墨尔根·罗桑达吉等先后抵达黄河南从事藏医药的传播和弘扬,期间因拉卜楞寺曼巴扎仓之邀,给学僧们授了很多课,后来拉卜楞寺曼巴扎仓成为了青海蒙古乃至外蒙古、内蒙古医学爱好者向往的圣地,纷纷前往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学习藏医药,回到家乡结合当地的医药学为弘扬蒙医药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以上两大寺院之外青海大通的广惠寺、互助的佑宁寺、果洛的拉加寺等处的曼巴扎仓也为青海蒙古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为德都蒙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都蒙古医学大家

  青海即德都蒙古的医药大致在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兴起,涌现出了一大批医药学家。公元十七世纪,卫拉特蒙古著名高僧咱雅班第达(1599-1662年)致力于藏传佛教在德都蒙古的传播,依从五世达赖喇嘛(1617年—1682年)受比丘戒并成为他的亲信。五世达赖喇嘛非常重视医药学,在他建立的噶丹颇章时期,藏医药学在雪域高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几乎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受他的影响,咱雅班第达也重视学习医学,他在晚年将藏文《四部医典》翻译成蒙古文,并最早在卫拉特蒙古地区传播,为蒙医药学借鉴和参考藏医药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蒙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公元十八世纪,出生于青海湖南岸的蒙古卫拉特八旗之一巴图尔后裔松巴·伊喜巴拉珠尔(1704-1788)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精通大小五明学,获得“班智达”学位,是一位学识渊博,闻名蒙藏地区的大学问家,他对传统蒙医药学和藏医学,以及古印度医学均有深入的研究,造诣很深。他在行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特别是在医治蒙古地区常见病和地方病方面经验更为丰富。他将古印度《医经八支》和藏医学《四部医典》的理论同蒙古人的体质、生活特点及居住环境的气候等实际情况与传统蒙医药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进行研究,在理论上不拘泥于古训,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新的理论,使蒙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了较系统的发展,成为大家公认的蒙医药学奠基人,并为蒙藏医学的交流及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墨尔根艾木切·洛桑达尔杰(1750~?)黄河南蒙古前首旗外斯琼哇部落(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柯生乡柯生牧委会)人,从小入拉卜楞寺出家为僧,拜著名医学家藏曼·益希桑布为师,系统学习《四部医典》等医学典籍。拉卜楞寺成立曼巴扎仓后担任教学任务,后又被任命为嘉木样活佛的保健医生。他一生教学、行医、著书,培养了杂嘎万德等多名蒙、藏名医;其医术精湛,从脉诊、舌诊、尿诊中对病根和病情得出准确的结论;著有《艾木切文集》等多部医学著作。

  敏珠尔呼毕勒罕坚华曲吉丹增嘉措(1789~1848),出生于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拉木地方蒙古族家庭。他重视医药事业,不仅对藏医有高深造诣,而且对汉医也有所研究,在他的著作中搜集了不少汉医药方。他主持广惠寺寺务期间,认真治理医明学院,使其得到很大发展。广惠寺医明学院培养的医学僧侣,遍布育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可说是挑李满北国。他的主要医药著作有《医论心要全集·秘诀宝源》。全书共363页,大部内容是前写病名,后列处方,但小部分未写病名,只列方名或药名,而没有标明计量;另外,著作中的一些用语比较隐晦。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尖华宗哲撰写了《敏珠尔法王秘诀宝源中几种剂量说明·解疑钥匙》和《医论心要全集秘诀宝源的口传密药隐语详解·宝钥匙》两书,成为阅读原书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占布拉(17世纪),出生于青海、蒙古族人,是蒙古族中最早出现的一位方剂学家,曾在内蒙古多伦居住过。他精通藏文,熟悉藏医,在清朝康熙年间,曾以“敏珠尔·诺门汗”而闻名于北方。在研究藏蒙医药方面有重大成就。用藏文撰写的《方海》(木刻版),记述了蒙医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蒙医方剂著作。

  金巴加措,又名金巴那太(1870一1938年),出生于河南蒙旗,自幼入拉卜楞寺为僧,精于藏医树喻理论和绘画。他根据达莫曼让巴的树喻说,亲手绘制医明学院内走廊的树喻图壁画,并把自己的独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学徒。他为继承和发扬藏医树喻理论,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香扎班智达·尕布藏确吉坚赞(1925~1998),祖籍系黄河南蒙古南左中旗,长期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行医。1929年,由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认定他为四世香扎班智达·罗桑却吉嘉措的转世灵童,1930年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香扎寺坐床,为五世香扎活佛,取法名香扎班智达·尕布藏确吉坚赞。先后在拉卜楞寺、郎木寺等名刹胜地拜琼桑、郎木次成、年都乎活佛、尕布藏塔木克、墨尔根·洛桑达尔杰等高僧大德为师,学习佛典、医典、诗学、史学等学科著作。19岁便通晓大小五明十科之学,在郎木寺获然金巴学位。1955年8月参加工作,任河南蒙族自治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任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副县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8-1996年任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协第五届至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青海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1988年任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除公职之外,他还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1980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青海省分会理事,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担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同年获主任藏医师职称,并担任青海省藏医学会会长。1987年起担任青海省藏医院、尖扎县藏医院、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名誉院长;应十世班禅大师之请担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客座教授,为来自全国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具有较高佛学造诣的活佛、高僧讲授《教派广论》、《入菩提行论》等课程,受到了十世班禅大师的称赞。1981年被国家民委、中国科协、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人员”奖;1987年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奖;199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中共黄南州委、黄南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香扎班智达·尕布藏确吉坚赞为发展弘扬蒙藏医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云游四川若尔盖、甘肃甘南、青海河南蒙旗等地,自采药材,自研成药,免费为数以万计的劳苦大众送医送药,印证所学医理,提高医疗技能。他坚持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学习,将藏医与中医、蒙医、现代医学相结合,指导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活动,提高医生们的医疗技术。在十年动乱中,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仍坚持义务为牧民群众施医施救,指导登门求教的民间医生,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技术,仍然坚持医学理论学习,并写下了《脉诊》、《尿诊》、《舌诊》等著作。

  1975年在河南县人民医院增设藏医科,香扎活佛每年为社队医生培训班授课,协助政府培养社队“赤脚医生”。1978年落实政策后,香扎活佛任政协黄南州委员会任副主席,仍为河南县“赤脚医生”培训班授课,先后培训社队藏医200多名,亲自带领学员翻山越岭,登高临险,采集药材,制作标本,指导学员辨认药材,熟悉药性,加工制剂,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每个学员的药理知识和医疗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都具备了独立工作能力。此外,还于1982年为青海省卫生厅承办的甘青两省藏医进修班授课,1985年两次为黄南州120多名医务人员讲授藏医诊疗技术,1988年又为奥地利等国17名学员讲授藏医药学,受到好评。后来陆续编写了《生理学》、《草药学》、《藏医学史》、《肝包虫的诊断和治疗》等讲义。这些讲义博采众长,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深受各地藏医和学校师生的欢迎。

  1979年香扎活佛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册》和《全国中等藏医学校试用教材》,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了编写任务。为了研制珍贵藏药“仁钦日吾”(珍宝丸),1985年他前后三次亲赴拉萨,敦请著名藏医堪布·次郎先生来黄南州藏医院指导“珍宝丸”的研制工作。经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于1987年7月成功研制出“珍宝丸”等四种名贵藏药。

  1985年香扎活佛积极倡导创办河南县蒙藏医院,他被河南县人民政府聘请为医院名誉院长。河南县蒙藏医院落成开业后,他精选、鉴定、购买药材,自己无偿捐赠原料,研制了 “仁青佐太”和七种“珍宝丸”。自此,河南蒙旗优干宁镇成了省内外乃至国内外藏蒙医学界和广大患者注目的焦点,香扎活佛的医名、医德更加为人所称颂。

  香扎活佛还对民族史学,特别是藏族历史以及藏传佛学深有研究。他曾通过调查、研究,重新修订了昂青嘉布编写的著名史书《麦吾夏隆》。1989年受十世班禅大师委托以两年的时间撰写了80多万字的《藏蒙佛教史》,此书全面系统论述了蒙藏两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教关系和发展状况,是目前研究蒙藏关系史的权威著作之一。此外还先后编写了《阿琼南宗寺史略》和《拉莫赛赤呼图克图历代上师传》、《四川色拉寺和占巴寺志》等。

  香扎活佛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教育群众广结善缘,和睦相处,为调解草山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他为人谦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待人接物不分地位尊卑、民族出身,一律待之以礼,待之以诚,一视同仁,给人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极好印象,所有布施收入都是用于捐资办学、捐资办医等公益事业和正常宗教活动,不准任何人动用分文。香扎活佛的毕生精力和智慧完全献给了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医药事业。他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对事业坚贞不移,对学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无私奉献,为学术界、宗教界树立了榜样。2014年民族出版社出版《香扎尕布藏却吉坚赞文集》,共八卷,三百余万字。

    敖斯尔格西(1920—1993)于1920年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和硕特北右旗可鲁克部落的一个牧民家里,他的父亲叫伊吉格次力,母亲叫吉格杂。他11岁时因父亲去世,家庭生活进入困境,离开家乡去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寻找在那出家为僧的舅舅谋生。他的舅舅一边修行,一边给他讲授蒙藏文,并系统地讲授了佛学和医学知识,为他今后的学术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他舅舅临终前嘱咐外甥敖斯尔:“你现在回塔尔寺去,到塔尔寺要努力学习佛学理论“五部大论”,学完之后,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否则就不要离开塔尔寺”。19岁那年,敖斯尔遵照舅舅的遗嘱回到塔尔寺拜访当时较有影响力的老师,克服种种困难,学完了“五部大论”,较全面的掌握了佛学和医学理论知识,并在塔尔寺考取了“格西”学位。

  1952年他回家看望母亲时,党和政府动员他参加革命工作,并被分配到当时的德令哈三区宗务隆蒙古族小学教书。1958年在反封建运动中把他带到格尔木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在劳改期间他从未放弃对蒙藏医学的研究,经常利用劳动间隙识别药材,给农场的工作人员和工人诊治疾病,在农场两年多的改造期间为农场兼任了藏蒙语翻译。1960年被无罪释放回到家乡,由于受当时政策的限制,逼迫还俗,结婚生子,以养家糊口。在放牧的同时还担任了本村的赤脚医生工作10多年。在当赤脚医生期间由于他的医术精湛,受到当地患者的信赖,每天要诊治大量的病人,尤其是有些疑难病人不需要到很远的大医院就诊,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大好事,同时周边地区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还培养了当地的一些年轻人从事医学,其中尕贝等现在已成为海西州蒙藏医院的专家,青海蒙医药学的权威。

  1974年党和政府恢复他的工作,又分配到格尔木市畜集乡卫生院工作,1975年被调到海西州蒙藏医院从事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海西州蒙藏医院工作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医学才能和藏语文优势,不断研究蒙藏医学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并先后培养100多蒙藏医生,传授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海西州蒙藏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贡献。1981年被评为主治医师,198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敖斯尔格西曾以青海蒙古族蒙藏医学优秀专家的身份,参加过省内外医学、自然科学、文化历史方面的学会,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广泛交流学术成果,闻名省内外学术界。1984年敖斯尔格西虽然退休,但他对医学和历史文化事业发挥余热,在医院就诊的同时带领学徒,继续研究蒙藏医学和蒙古族历史,从藏文史料中先后将松巴堪布·伊喜巴拉珠尔的名著《青海历史》,昂青嘉布的名著《先祖言教》等6部著作翻译成蒙文,在八十年代与我省著名藏医药学家香扎·尕布藏、叶秀、欧项、优宁等编著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分卷,该书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藏医药标准专业读物;还编译了《青海蒙古文献集》一书,于1997年在辽宁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敖斯尔格西作为当地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被当选为海西州政协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多次参加州政协会议,参政议政,献计献策。1993年他在海西州逝世,享年73岁。

  桑杰生于1943年7月,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原青海省藏医院副院长,他从12岁开始跟父学医至今从医50余年,197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他对蒙藏医药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现代医学及中医药学也有较深的研究,是一名蒙藏医全科医生,在治疗类风湿、肝胆、消化、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在藏医治疗心脑血管、内科、妇科疾病方面有特殊专长;他在藏药制剂和药物临床研究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先后撰写了几十篇论文和专著,其中《藏医药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藏医药浴治疗风湿的体会》等论文,参加了国际民族医药研讨会进行交流;《青藏高原的藏蒙医》在蒙医国际论文研讨会进行大会交流;参加编写《藏药标准》、《青藏动植物》、《蒙古族民族百科全书》、《藏医药研究荟萃》等著作,先后任中国中药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理事、青海省藏医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院校藏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等社会职务;荣获全省医学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名医、全国民族医药风云人物、全省卫生系统“优秀院长”、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青海蒙医药事业发展见闻

   解放以前青海蒙医药沿袭传统的分布和行医方式。解放后,于1953年10月7-14日,青海省卫生处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藏(蒙)医座谈会,中、藏、蒙医代表31人参加;19661年和1963年召开青海省藏(蒙)医学术交流座谈会。1963年海西州在都兰县举办蒙藏医学习班,参加的学员有60人。

  本人于1982年9月入青海省卫生学校藏医班学习,开始与蒙藏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好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恢复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亲眼见证了青海蒙藏医学发展的历程。

  海西地区,1972年海西州人民医院设立蒙藏医科,1975年青海省革委会决定在海西州成立青海省首家民族医药医疗机构“海西州蒙藏医院”。1979年8月10日将海西州人民医院的蒙医藏科扩建为海西州蒙藏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制剂室等科室。到2020年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蒙藏医医疗、保健、康复、制剂、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蒙藏医医院。医院现有职工112人,其中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职工达78人,占医院总人数的70%。专业技术人员75人,高级职称12人(其中一名省级名蒙医),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6人。医院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380平方米,整体设计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蒙藏医药特色文化底蕴,先后建成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大楼、750平方米的蒙藏药制剂中心、3300平方米的住院康复综合楼、4300平方米的蒙藏医药文化展示及培训中心楼和已开工建设的5580平方米制剂中心楼。现开放床位100张,设置16个科室,其中8个行政职能科室,10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结合海西地区实际,医院能开展放血、震动、整骨、针灸、药浴、针刺拔罐、艾灸、药棒穴位按摩、涂擦、银烙、铜烙、沙疗、推拿按摩、茶酒、酸马奶等30余种特色疗法,因“简、便、验、廉”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2012年7月组建了海西州蒙藏医药集团,集团组建以来,加快资源整合,优化内部结构,加强州内各级民族医疗机构间协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势,逐步改善我州蒙藏医药人才资源不足,制剂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低下,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等问题,有效促进我州民族医药事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并且在近几年先后举办“全国蒙医药暨民族医药学术会议”、“全省矿物药材识别会议”“全省中医民族医现场会”等大型学术会议。

 1982年乌兰县人民医院设蒙医门诊,1987年10月10日在乌兰县人民医院蒙医科的基础上建立了乌兰县蒙医院,成为海西地区第一家纯粹的蒙医医疗机构,也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医医院,当时有职工26人,病床15张。内设门诊部、住院部、心电、B超等临床和医技科室。2014年10月搬迁至新的综合楼(乌兰县希里沟镇文化路中3号),占地面积924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3657平方米综合楼,550平方米制剂室,1236平方米康复中心及230平方米的锅炉室,总建筑面积为5673平方米,固定资产890.9万元 ,万元以上设备38件,设置病床70张。

  2015年医院通过二级甲等民族医医院评审,成为是一所集医疗、制剂、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鲜明蒙医药特色优势的综合性蒙医医院。医院现有职工59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20人;开放病床70张,设有蒙医传统疗术科、蒙医康复科、治未病科、蒙医综合内科、妇科门诊、蒙医综合门诊、医技科、护理部、挂号室、蒙西医药房等科室。

 1974年都兰县人民医院增设蒙藏医科。1983年3月,在蒙藏医科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都兰县蒙藏医院。建院之初,医院职工为7人,仅有门诊和综合科。2000年医院职工达25人,设有床位15张,开设蒙医科、藏医科、药剂科、妇产科、综合住院部等科室并逐步完善了医技科室的建设,在2001年完成了二级乙等民族医院的等级评审。2003年根据都兰县县域发展规划对县原浴池进行了改扩建,2005医院整体迁入新址,将门诊部和住院部分开设置,职工增加到33人,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进一步完善。2007年省发改委立项600平方米的住院综合楼并于2008年建设,2009年运行;同年由县政府投资53万元,建立了制剂中心,2011年再次投资67万元,采用彩钢板对制剂室墙面及屋顶进行装修,铺设了水磨石地平,安装了空气净化系统,改进后的制剂室空气净化指数达10万级,设备及卫生条件均达到国家GPP生产标准要求,2010年6月获得由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2012年“五味金色丸”等83个藏药制剂品种注册,并核发制剂批准文号。2012年初,在县委、县政府及浙江援青指挥部的关怀下,争取浙江援建都兰县蒙藏医医院综合业务楼建设项目,完成了该项目建设工作,于2014年11月投入使用。医院药浴楼建设项目也于2014年4月开工建设,并于2015年9交付使用。省中藏医药管理局配备了400多万元的专业设备,浙江援青办配备了50万元的彩超。医院先后荣获“州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先进集体”、“全县卫生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5年9月份都兰县蒙藏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级甲等民族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核定床位50张,全院职工63人,其中高级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38人,后勤4人。设有药浴、骨伤、肝胆、藏医心血管、蒙医五疗、制剂等特色专科及综合内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及药械部、放射科、检验科、超声检查室、心电图室等5个医技科室。其中蒙医五疗、藏医心血管、肝胆专科为州县级重点建设特色专科。医院现有彩超、500毫安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先进设备26件;医院业务用房面积达6500平方米,占地18508.37平方米。其中业务综合楼4000平方米,药浴住院楼1500平方米,发热预检门诊楼550平方米,制剂室450平方米。2016年年底医院完成了HIS、PACS、LIS等信息管理及远程会诊系统,成为一所集蒙藏医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教学科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治疗、蒙藏药制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国有公立非盈利性民族医医院。

   黄南地区,1975年河南县人民医院增设藏医科,1985年创建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蒙藏医院,当时有医务人员22人,病床30张,2001年,本人参加河南县蒙藏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并顺利通过;2003年,河南县蒙藏医院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建成蒙藏医院住院部;2004年医院自筹730万元,建成河南县蒙藏医院制剂中心,达到GPP标准,制剂质量逐年提升,每年生产量达到40吨,每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18年开工建设的制剂中心新区占地83亩,计划自筹资金6000余万元建成(含设备),建筑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截至2020年底河南县蒙藏医院制剂中心共取得制剂批号240个品种。

  2004年,与教育部门协商成立了河南县蒙藏医药中等专业学校,并受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委托,免费代培蒙藏医中专生,先后有400名学员取得藏医药中等专业学历,投入60万元购置了部分教学设备,改善了教学条件;2005年,河南县蒙藏医院高原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浴专科被青海省卫省厅确定为省级“名科”;2010年,河南县蒙藏医院“高原风湿专科”被国家卫生部列为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截止2010年底,蒙藏医院的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在县内、西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设立4所门诊部,来自三省(四川、甘肃、内蒙古)六州(阿坝、甘孜、甘南、阿里、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十三个县(夏河、碌曲、玛曲、阿坝、若尔盖、红原、九寨、甘孜、鄂尔多斯前旗、鄂尔多斯后旗、内蒙古阿巴尕旗、内蒙古东旗、内蒙古西乌旗)慕名前来就诊的病人占全午门诊员的60%人。2008年建成20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内设药浴专科、检验科、放射科、胃镜室、心电图室、B超室、二个专家诊室、蒙藏医内科诊室、蒙藏医外治科诊室、蒙藏医儿科诊室、蒙藏医妇科诊室、传染病诊室、外治科(含放血疗法、金针疗法、藏医按摩、艾灸、针灸、火罐、红外线、牵引等业务)河南县蒙藏医院诊疗条件得到进一次改善。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制药为一体的全省示范蒙藏医院和青海省名院。现有职工120人,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年住院达3000余人次,年业务收入达到4000余万元。

    海北地区,海北的海晏、祁连、门源也是青海省蒙古族人散居的的地方,虽然历史上未出现过非常著名的蒙医药专家和医疗机构,但在民间也有很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生,为海北地区蒙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1985年本人从青海省卫生学校藏医班毕业后立志要在海北州创建一所藏医院,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分配到海晏县甘子河乡卫生院开办了海北州历史上首家公立民族医医疗机构,即甘子河乡卫生院藏医门诊,从该卫生院培养出了我、郭巴、仁青等蒙古族医生;1991年12月本人又按政府安排到海晏县托勒蒙古族乡卫生院开设了藏蒙医门诊,次年郭巴医生又在哈勒景蒙古族乡卫生院开设了藏蒙医门诊,基本满足了海晏及祁连地区蒙古族患者看病就医的需求。1997年本人调至青海省藏医院工作,开始关注和参与全省蒙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除了这些医疗机构外,在青海民间也有较多的蒙医药学专家,下面简要介绍部分代表性人物。

    尕力登(1912-1966),系乌兰县铜普乡人,民国9年拜北柯柯曲木特力医生(人称“大医生”)为师学医,能背诵《四部医典》,颇受老师的偏爱,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收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赞扬。   

   才兹格艾木其(意为种痘的医生),也叫查汉班德,生卒不详,系海晏县绰罗斯北中旗人,其爷爷及父亲均为医生,被堪称为医学世家,其曾孙蓝贝老先生现在祁连县城居住,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80多岁高龄了,仍然身体健硕,耳聪目明,偶尔也给患者诊治疾病。

    洛藏扎西(?-1979),平时人们都叫他阿克大大(意为僧人伯伯),是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系海晏县绰罗斯北中旗哈尔盖贝斯人,为本人之大姥爷,他从小在水峡色多寺即“色多贡克尊达吉林”出家,从盖胥尔老师学习佛经和医学,在“文革”期间返乡并在村里担任赤脚医生,医术高明,为人和善;记得本人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大姥爷去山上采药或看大姥爷配制药品、或给病人看病,非常羡慕他,后来冥冥之中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才木贡,1924年11月出生,系青海蒙古和硕特部西右前旗(默勒札萨旗)人,他小时候看到爷爷用高超的医术给病人治病的情景,更看到许多病人因治好病而脸上露出的喜悦,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他梦想将来自己也要像爷爷一样成为一名医生,要给更多的穷苦人看病。当他8岁的时候,爷爷把他送到了寺院,让他学习藏语文,他在寺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基本上学完了相当于小学的课程,此后在实践中他对藏语文的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使他的藏语文程度达到了初中以上的水平。之后开始学习蒙藏医药知识,学习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又拜当地名医盖力海“曼巴”为师,在他的指导下掌握了蒙藏医药方面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成为祁连地区较有名气的蒙藏医生,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札萨曼巴”。1949年9月,祁连解放,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担任大队赤脚医生,1989年祁连县成立了藏医院,县卫生局把他调到县藏医院工作。1978年起他先后当选为政协海北州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常委,十届委员;政协祁连县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委员;海北州七届人大代表;先后多次获得县、乡卫生系统

先进个人称号。

参考资料:

1、安多藏蒙医药学史研究 王弘振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4.12

2、黄河南蒙古高僧学者简介 次仁顿珠  西藏研究2015.10 第五期

3、祁连蒙古志  铁穆尔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11月


作者简介


     昂青才旦,男,蒙古族,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青海省藏医院党委书记。2017年5月26日,在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为青海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长期从事藏医药临床和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藏医临床经验,特别是在诊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胆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经验。熟悉传统藏医药理论,对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也有较深的了解。曾牵头完成了青海省藏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申请验收工作,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首家藏药临床试验机构,填补了青海省无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空白,为今后全国藏药新药的规范化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5年-2010年年负责完成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然降多吉Ⅱ、Ⅲ期临床研究等20多项临床试验项目,其中然降多吉Ⅱ、Ⅲ期临床研究是国内第一次按照GCP(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的藏药临床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藏医药学按国际标准进行临床研究的先河。

     在科研项目方面“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藏药混乱品种的审核鉴别》, “十一五”期间主持完成国家西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藏药学”, 2008年到2010年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民族医药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藏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评价”,即将验收;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藏医验方百条》文献整理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课题《藏医药古籍整理研究》、青海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防治非典型肺炎藏药开发研制》等科研项目。

    学术著作

    2003-2008年先后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藏医药研究荟萃》、《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华科技学报》、《中国现代中药》、《2003年青海科技论坛论文集》、《宗喀藏医药研究文集》、《2005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刊物上发表《松巴益西班觉生平及其成就考》、《然降多吉胶囊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阻络证)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药名讹误明鉴》、《抵克力得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藏医疫病学概述》、《藏医学三木塞与中医学三焦之辨析》等论文。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