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族的建筑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表现在许多方面。
传统的蒙古包在结构上出现了变化,除以往的毡帐夕卜,出现了木结构的蒙古包。适应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需要,可以建造大型的蒙古包。如库伦的阿巴岱蒙古包可容纳300人。
在城建方面,蒙古族的工匠和设计者已能独立建筑城池。如归化城土默特的蒙古族工匠们即曾对归化城进行扩建。归化城原为明万历年间汉族工匠所修。仅有两个城门,城小人少。经过百余年的剥蚀,已“年久塌废”。至康熙中期,“生聚日繁、市廛拥挤”。土默特左右两翼和六召喇嘛及台吉所辖的三个苏木缙庶人等上书工部,请求自行鸠资重修。此次重修在旧城南增设外城,“包东西南三面筑墙。每面各增一门”。东曰‘承恩’,西曰‘柔远’,南曰‘归化’,北曰‘建威’(或做律武门),俱建额其上,以旧南门为鼓楼,颜曰“威固”。由此可见,当时蒙古族工匠已完全吸收掌握了汉族的建筑技术。
喇嘛教的迅速传播,客观上也推动了蒙古地区建筑技术的发展。因为众多壮丽辉煌的寺宇的建筑,需要引进藏族和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建筑工艺和技术,并将其与蒙古族传统的技术结合起来。为此重要寺庙的洞阔尔学部(时轮学部)专门设有制作庙堂模型(萨其格勒生)的课程,教经喇嘛不仅在理论上传授,学生还要实际动手制作。因此时轮学部的喇嘛实际上同时也是寺院建筑设计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寺院的建筑不仅呈现出藏式、蒙古式和汉式多种形式。相当多的寺院还将其融合起来,同一殿堂既有藏族特点,又有汉族风格。
恢弘的王府是封建时代凝聚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大型群体建筑,对结构、技术工艺和建筑质量要求极高。清廷对王公贵族府第的修建做了严格划一的规制,一律采用与满洲贵族的府第相同的规格形制。王公府第最初都是由内地工匠修建,但到清代后期,漠北蒙古地区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王府建筑的蒙古族建筑师。据波兹德涅耶夫报道,漠北阿都沁旗就有这样一位建筑师。此人一生中主持设计建造了100余座王公府第。他精通营造各种不同爵位的王公所居王府的规格、结构、装饰、建筑材料等知识,具有出色的组织施工的能力。
咨询电话 || 微信:15849396204
- 上一篇: 蒙古族建筑文化之锡林郭勒 (七)
- 下一篇: 这些蒙古族乐器你知道几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