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中国额济纳↑关注订阅本刊

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大遗址,以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成为世界考古学、文献学注目的一颗璀璨明珠,更堪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

她是世界遗产

——古代丝绸之路独特而重要的血脉构成。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上,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运输补给站和防御屏障,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交流的多重作用,见证了历代丝绸之路开拓与畅通的历史脉络。

——长城独特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遗址区面积约150万公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长城遗址区,其塞墙、天田、城、障、亭、燧等长城体系保存完整丰富,保留了最长的天田遗迹和最大的屯戍遗迹,出土的汉简是长城边塞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弥足珍贵的“长城字典”。

她是国际显学

——简牍学、西夏学、黑城学的发祥地,是国际考古和学术研究者的圣地。这里出土汉简数量最多,内涵丰富,带来了“史学革命”,造就了一大批简牍研究学者和成果。尤其是黑水城西夏文献,奠定了西夏和黑城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基础。它们共同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文物考古和文献发现的重大成果。

何为居延?


居延地区,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居延遗址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呈扇形分布,南起甘肃省金塔县,北抵内蒙古额济纳旗中蒙边境,全长280公里,南北约70公里,分布范围约1.96万平方公里,属超大型遗址。

居延遗址是保护草原丝绸之路、传统丝绸之路的重要屏障,是中原、草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意义。居延遗址沿额济纳河流域主要包括,汉代居延边塞所属的烽燧、亭、障和天田、塞墙等长城遗址和居延县城、屯田遗迹、墓葬等遗址。共发现烽燧172座、城障86座、塞墙2段共12821米、天田6段共172546米。


居延大遗址基本情况 

居延大遗址整体格局清晰,不仅城、障、关、亭、烽燧、天田、塞墙等长城防御体系遗存完整,其相关屯田遗迹、窑址等生产体系和居住址、寺庙、墓葬群等生活体系亦保存完好,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它们共同构筑了大居延历史文化的永恒主题

甲渠候官遗址

遗址区内历史文化传承有序,浑然一体,相映成辉。额济纳土尔扈特王府旧址、神树、新西庙、宝日乌拉、东风烈士陵园、1、2、50号基地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民族文化景观,体现了居延大遗址真实而完整的历史风貌与变迁,体现了大居延历史文化的永恒价值。

遗址区内沙漠、戈壁、河流、湖泽、湿地、胡杨、绿洲,尽显阿拉善高原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它们与古老的居延大遗址相依相生,不可分割,与丝路文化、边塞文化、绿洲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融汇共生,成为大居延历史风景线的永恒底色。


居延遗址

居延遗址: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是居延大遗址的主要区域和历史遗存的核心区域。居延遗址主要包括汉代居延边塞所属的烽燧、亭、障和天田、塞墙等长城遗址和居延县城、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黑水城、屯田遗迹、墓葬等遗址。

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目前共出土30837枚,与敦煌汉简(25000余枚)、罗布泊汉简(71枚)合称为边塞汉简。居延汉简内容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许多领域,发挥着补史、证史和史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殷墟甲骨文、黑水城文献、敦煌遗书一起,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最大的文物考古发现。

黑城遗址

黑城遗址:黑城遗址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位于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干涸的古河道北岸。该城始建于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水燕镇军司治所;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公元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后,渐遭废弃。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1908年至1909年,沙俄探险家科兹洛夫进入黑城,掘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现有3500多件艺术品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8000多个编号的文献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此后,国外探险者纷至沓来,使部分黑水城文献、文物散失于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黑水城文献内容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契约票据等,为研究西夏学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殷墟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内阁大库档案一道堪称中国二十世纪五大文献发现。


红城遗址:

红城子是居延遗址的组成部分,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格朗图嘎查西南19.5公里部的戈壁,蒙古语称为乌兰德日布井。1930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作第一次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障址,并进行了记录和测绘,编号为F84障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绿城遗址:

绿城遗址高台墓葬

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约四十五公里的荒漠中,分布着为数众多以绿城为代表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文化遗址群,统称为绿城遗址。绿城呈椭圆形状土坯筑,分段筑,四周墙体有部分消失,城里有商周时期遗迹、北魏遗迹、西夏元遗迹。内蒙古考古研究所曾在此调查发掘出土了西周时期扳手鬲,这里还分布着大量汉墓群和魏晋时期的高台墓葬群与封土墓葬群。2006年9月4日,该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城遗址:

大同城俗称马圈城,蒙古语称之为呼钦浩特,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格朗图嘎查西南部18公里的红柳沙丘中,坐落在干涸古河床南岸的砾石平滩上,经调查考证此城为唐代大同城城址。1930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作第一次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城址,并对障址进行了记录和测绘,编号为K789城址。


居延城遗址:

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格朗图嘎查东南的荒漠沙丘中。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东墙137米、南墙129米、西墙123米、北墙129米,面积16770平方米。四角设有角台,城址内外散落大量的石磨盘碎块、灰陶片、汉砖和少量的铁渣和铜片。1930年,中瑞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作第一次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城址,并对城址进行了记录和测绘,编号为K710。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延大遗址三次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单

居延遗址是我盟境内举世闻名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极具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考古学、文献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奇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

1988年,居延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黑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居延大遗址。

2016年,居延遗址第三次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单(“十三五”期间)。

目前,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阿拉善文物局正在积极开展对居延大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并准备大力支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申遗工作做好准备。

居延遗址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居延遗址出土汉简30000余枚,占我国出土汉简总数的70%。黑河古道两岸阡陌纵横,渠干等水利设施完备,据航测资料,开荒屯垦土地达50至60万亩之多,是古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居延大遗址地区的开发始于汉代军屯制度的实施,历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元、清,一直到上世纪末,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居延历史风貌与变迁。

居延大遗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状况较好,管理较为规范,保护措施基本完善。

居延大遗址的申遗之旅

2017年2月17至19日,由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自治区文物局、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居延大遗址申遗专家考察组走进额济纳,对居延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标志着列入中国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的居延大遗址正式启动申遗之旅。

盟委书记包钢陪同专家考察组在大同城遗址考察

盟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田德志

陪同专家考察组在绿城遗址考察

4月25日,由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和阿拉善盟联合举办的“2017‘一带一路’国际文化遗产论坛、居延大遗址申遗与‘一带一路’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阿拉善居延大遗址申遗正式启动。

阿拉善居延大遗址申遗在京启动

居延大遗址三大目标 

1

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以遗址内涵和价值的保存与展示为前提,逐步构建一个集研究、展示、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以文物保护系统、展示体验系统和文化演绎系统为主体的新型大遗址保护管理模式。

2

建设全国5A级旅游景区

以遗址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景观为依托,逐步构建一个文化与旅游深度契合,文物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形成以居延历史文化研学、体验为主体,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3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

以遗址独特的相对价值为支撑,逐步构建一个价值保存真实完整,人文与自然生态和谐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形成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生和谐幸福为主旨的区域发展新机制。




来源:中国额济纳整理编辑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