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法轮寺

   法轮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原系元臣济拉玛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庙。该寺为清代较著名的十大黄教寺庙之一。在疗代寺庙灵隆寺废墟上,修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前后经历了五十八年之久,才建成一座大型......

 

      法轮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原系元臣济拉玛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庙。该寺为清代较著名的十大黄教寺庙之一。在疗代寺庙灵隆寺废墟上,修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前后经历了五十八年之久,才建成一座大型庙宇建筑群,该建筑群由法轮寺、普昭寺、大佛寺和白塔寺四部分组成。其中法轮寺居于中轴线上,东有普昭寺,西有白塔寺,后有大佛寺八楹藏经楼,整个建筑群气势宏大,风格独特。 
  法轮寺是该建筑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寺院,在建筑艺术上集伽蓝制和格鲁派风格于一身,主体建筑外廊均为花岗岩石柱,门窗眉对砌镶嵌着花岗岩石拱,并雕有海水江涯和梵文图案。在建筑格局上,该寺以天王殿、旃檀殿、大经都纲殿为中轴,左右顺序排列,依次为钟鼓楼、前东西配殿、后东西配殿。大经都纲殿屋顶为三层歇山顶,这在国内庙宇建筑中极为罕见。主建筑副阶的廊柱均为石质材料,与木质材料巧妙结合,其结构严谨而合理,堪称一绝,另外,顶楼围板上绘有108幅热工派壁画,栩栩如生,造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法轮寺在清中晚期达到鼎盛,有喇嘛人数五百之众,僧房数百间,庙田三万余亩。
  法轮寺不仅在建筑艺术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保护价值,而且在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尤其是研究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社会人文等也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法轮寺自清朝以来在内蒙古、疗宁、河北乃至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久负盛名,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轮寺内有来自印度的舍利十多粒,珍藏佛经342部。




 喀喇沁旗王府

   喀喇沁亲王府是清朝贡亲王的府地,是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贡桑诺尔布的故居,现已被辟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坐落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镇,位于承德东北150公里,赤峰西南70公里处。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旗蒙古王爷在此袭政,是内蒙古现存王府建筑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府邸原占地面积300余亩,房屋490余间,两层院落,主体建筑分大堂、二堂、仪门、大厅和承庆楼,院内苍松古柏,幽雅恬静,楼阁殿堂,相映成辉,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见证。



翁牛特旗梵宗寺

梵宗寺座落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四公里外,由乾隆帝赐名,建成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原占地面积一公顷,有佛殿十多座,曾被旗扎萨克定位总揽全旗喇嘛庙务的旗庙。

景色绮丽、环境清幽的梵宗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随地势高低而形成阶梯式院落。整体布局庄严肃穆,气势超俗,南半部明朗开阔,北半部严整紧凑。

寺院以正殿和配殿作为称式,即以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弥勒殿)为纵轴线,两侧有配殿陪衬,组合成几个封闭式的四合院。殿宇皆为青砖瓦木架结构,殿宇与殿宇间各具特色,屋脊形式各异,崇宏雄伟,匠心独具,相设奇丽,额枋与梁枋上下的彩绘栩栩如生。人物、游龙、飞凤、禽鸟、花卉等,形态逼真,活灵活现。殿顶为布筒瓦顶,均有莲花或兽面三角形式滴水和圆勾头,正脊多为清水脊,两端设有龙吻。垂脊和戗脊的垂兽、戗兽和狮、马、形神兼备,充满了灵性。建筑物上的各式浮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




阿鲁科尔沁旗根丕庙

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巴彦包力格苏木境内。背靠群山、腹临平川,是个风景

秀丽幽雅的地方。根丕庙于嘉靖20年(公元1815年)建立,盛时喇嘛数达到320名。丙子年间,杨松活佛第2世巡游各地,路过这里,看到此地山势险峻、地势平坦和森林密布,水草肥美和风水脉络清晰,便选定此地建庙。四周有八个白塔和群山相映,远眺白云蓝天,山头塔形和小溪流水、别有一片风光。这里的建筑规模宏伟和庙宇壮观,影响非常之大。对阿旗的社会和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阿鲁科尔沁旗戴恩寺

戴恩寺俗称“罕庙”,位于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现属奥勒吉尔嘎查管辖,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罕庙跟其他庙宇相比实在特别。其特别之处正在于跟清朝的康熙皇帝有关。据民间传说,康熙皇帝竟先后两次来到这里。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一国皇帝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记录在此,即罕庙附近曾有一小庙,是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定都查干浩特时的黄帝庙,1634年,林丹汗败退,查干浩特皇城被焚毁,皇帝庙及喇嘛却留存下来。

  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这里,发现罕庙里有个非常有学问的喇嘛,即第一世西活佛,因为佩服他的未卜先知,就决定动用国库银两,给建造一座大庙。后来还亲赐“钦定戴恩寺”庙匾,即有感谢皇帝恩情之意。从那时到1947年的牧区民主改革,戴恩寺曾经拥有三个活佛,即西活佛、查干活佛和杨松活佛(一庙三佛,这在整个蒙古地区寺庙中实属罕见)。西活佛是该庙的正统活佛,共转世五次。后来,清朝驻京八大活佛之一的查干活佛在阿鲁科尔沁旗转世,被请到罕苏木庙坐床。之后,为了给他教授经文,特请来了青海塔尔寺第二席位喇嘛——杨松活佛二世,住在戴恩寺。为此,在全旗二十一座庙宇中,戴恩寺处于统领地位。1697年,康熙皇帝再次来阿鲁科尔沁旗巡视,曾在戴恩寺居留。1930年,九世班禅大师驾临戴恩寺,进行传经活动。从康熙皇帝到班禅大师,时隔仅二百多年,却有朝廷和宗教界两个头号人物驾临,就使得戴恩寺声名显赫。当时有喇嘛500多人。1947年,开展牧区民主改革运动,戴恩寺的喇嘛们被解散,各大殿堂被苏木及其直属机关占用,一度受损。“文革”中,又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戴恩寺现有一座寺院和两座宫殿(均为后来集资维修、重建)。寺院由南向北渐高,为三进院。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逐级而上,层层有致,其建筑分列两厢,相互对称。天王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基本保持原貌。过天王殿为大经堂。大经堂属汉藏结合式建筑,大经堂后是大雄宝殿。在大庙后院,后来又建造了承德普宁寺首席喇嘛,原罕庙哈玛尔沙毕楞的活佛宫和蒙古包行宫。2004年,铸造了一口大钟。罕庙现住持喇嘛牧人又修建了一座长寿宝塔。如今,罕庙的主体建筑基本恢复了原貌。

  戴恩寺已于200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什克腾旗庆宁寺

庆宁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敖包山东麓。经棚镇,蒙古语称“比菇浩特(birgu hota)”,因此本旗蒙古人也称庆宁寺为“比拉古寺”。“庆宁寺”寺名是由清朝宫廷所赐,因而,在文献资料中又用蒙古语译为“巴雅斯胡郎·阿木噶朗苏木(bayasgulang amugulangtu  sume)”。庆宁寺建寺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是藏佛教传入克旗后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藏传佛教在元代中期传入克什克腾地区,当时是萨迦派。

庆宁寺由影壁、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后殿等组成。整座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花木掩映,景色优雅。正殿采用故宫阁楼的建筑样式,分上下两层,飞檐斗拱,殿内矗立着22根大木柱,柱上雕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后殿为楼阁式平顶建筑,为贮存经卷的经库。两侧配殿为小喇嘛学经的教堂。庆宁寺曾是克什克腾旗喇嘛教活动的中心,有喇嘛数百人,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办庙会时,众僧云集,热闹非常。



巴林右旗荟福寺

俗称东大庙。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内。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次女荣宪公主主持兴建,初名巴尔斯(虎)庙,后改名荟福寺。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

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 

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



巴林左旗召庙

巴林左旗召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15公里处,当地人也叫宝格达召或阿贵图庙(蒙语译音)。召庙始建于辽王朝,占地面积1023.35亩,由石窟和外殿两部分组成,石窟开凿于辽代,史称——真寂之寺,外殿建于清代,名为善福寺(前殿)及千佛殿,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寂之寺位于群山之中。圣水、别愣、灵岩三山鼎立,自然造就一个箕形山谷。灵岩山从谷地骤然拔起,悬崖峭壁,十分险峻。一桃形巨石仅以三点支撑,耸立在峰顶崖端,契丹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窟内有千佛像,形态各异。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