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乌日根大队知青

        五十年前,赴内蒙古阿巴嘎旗查干淖尔公社乌日根大队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们团结奋斗,用鲜血和汗水为草原牧区做出了贡献,也和牧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手足情谊,结成了蒙汉一家的亲密关系。大队老书记格力格十分注重培养知识青年,亲自介绍三名知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一名提拔为大队副书记,两名担任大队领导班子成员。全队有六名知青被推荐上大学,多名知青被选送旗县级机关工作。此外,还把大队内放马、放牛、放羊、会计、出纳、保管员、赤脚医生、兽医、教师、大车倌、汽车司机、拖拉机手、饲草料基地负责人、团支书、青年突击队长等等重要岗位全都交付给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们没有辜负老书记和牧民们的信任,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成绩,被评为知青先进集体,受到了国家、自治区、盟、旗等各级党政的表彰奖励和领导的表扬。在此期间,也留下了一些珍贵历史的照片,印证着他们如歌的青春年华。



        这是1972年冬,大队老书记格力格(左三)率队在风雪中勘察草场,为知识青年传授春季抗灾保畜的有效措施和经验。(照片发表在1973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1974年前后拍摄上映的大型纪录片中,乌日根大队北京知青袁泊和她的蒙古族额吉好日劳、妹妹图雅在蒙古包里交谈时的情景。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1974年前后拍摄上映的大型纪录片中,乌日根大队北京知青袁泊和她的蒙古族额吉好日劳、妹妹图雅在蒙古包里交谈时的情景。




        北京知青汪恬在生前和青年突击队队员及农牧民们一起,经过四年的探索努力,在饲草基地上终于建成了稳产高产水浇田,亩产燕麦连年达到240斤以上(一步跨过了“黄河”),总产36000斤以上,饲草几十万斤,创造了牧区种植饲料的奇迹,基本解决了大队的饲草饲料供应。这两张照片是当年阿巴嘎旗党委副书记、武装部政委王修铭来大队指导工作,和知青一起收割燕麦的情景。




        北京知青汪恬在生前和青年突击队队员及农牧民们一起,经过四年的探索努力,在饲草基地上终于建成了稳产高产水浇田,亩产燕麦连年达到240斤以上(一步跨过了“黄河”),总产36000斤以上,饲草几十万斤,创造了牧区种植饲料的奇迹,基本解决了大队的饲草饲料供应。这两张照片是当年阿巴嘎旗党委副书记、武装部政委王修铭来大队指导工作,和知青一起收割燕麦的情景。




        清晨,知青马倌林巩固和老马倌桑布达一起顶风冒雨出牧。




        知青赤脚医生王洺不分昼夜,随叫随到,全心全意为牧民看病,成了牧民的贴心人。




        当年的知青兽医王晋康,如今已是美国著名的医药学科学家,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春天的原野上,知青袁泊正在为羊羔喂奶




        知青们用自己捐攒的公积金购买了手风琴、秦琴、二胡、手鼓、笛子等乐器,既为牧民宣传表演,也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这张照片记录的是刚刚从旗乌兰牧骑那里学来的舞蹈《一碗奶茶》。(照片编印在内蒙自治区知青办公室制作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笔记本中)




        知青们自己动手,用草坯垒墙,用沙柳捆绑成椽子,盖起了住房(右)、920实验室(左),当地牧民们至今还保留着这些房子。




        知识青年们在麦田里观察燕麦苗生长情况。(该照片曾经刊登在当年的《锡林郭勒日报》上)




        知青们不仅种植了饲草饲料,而且种植了白萝卜、胡萝卜、白菜、土豆、大葱、窝瓜、角瓜等蔬菜,还收获了烟叶、华莱士和草原上难得一见的西瓜,丰富了牧民老乡的餐桌,改变了一日三餐以肉乳为主的饮食习惯。




        1973年冬天,知青袁泊带着她的蒙古族额吉好日劳回北京探亲。在京的乌日根大队、金光大队知青陪同老额吉游览北京,并在天安门前合影。




        汪恬烈士遗像


0
0
打赏
收藏0